春节后是用人单位实施新年招聘计划的黄金时间,同时也是人才择业求职的良好时机。2016年4月初,国家统计局新疆调查总队组织所属基层调查队,通过实地走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招聘企业及部分求职者,对新疆人才市场节后招聘情况进行了调查,情况如下:
一、人才交流招聘会种类丰富,举办次数较为密集
为进一步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切实为企业做好人才服务工作,新疆各地通过采取多部门岗位联动搜集、贫困劳动力精准扶贫等措施,借助“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人才招聘会,使得2016年一季度人才交流招聘会呈现出种类丰富,举办次数密集的特色。以新疆最大的人才交流市场所在地乌鲁木齐为例,其人才交流招聘会按照举办时间和规模分为三类:
一是不定期举办人才交流会,其规模较大,入住企业多,提供岗位丰富,入场求职人流量大,对企业和求职人员均有较强的吸引力。如2016年新疆春季大型人才交流会在新疆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一次就可进场500家企业。分别在2月下旬和3月上旬的三个周末举办了三场大型的人才招聘交流会,6天时间里超过700家企业进入招聘会,提供岗位5万多个,入场求职人数超过6万人;
二是固定时间举办招聘会,分别由新疆人才交流中心和乌鲁木齐市人才交流中心举办。位于乌鲁木齐市南湖东路19号的国家级新疆人才市场,设有160个招聘展位,在每周三、六、日三天固定举办人才交流会。据调查,一季度新疆人才交流市场共举办27场人才招聘会,入住企业累计达到3000家,入场求职人数累计超过2万人次。相比新疆人才交流中心,乌鲁木齐市人才交流中心规模较小,可设50个现场招聘展位,固定于每周六、日定期举办招聘会,此外,乌鲁木齐市人才交流中心还通过招聘企业信息展示墙发布招聘信息。春节后至4月中旬,乌鲁木齐市人才交流中心共举办人才交流会18场次,发放各类宣传材料30000份;入场企业450多家,介绍达成就业意向4330人;
三是用人单位进入到各大院校开展的现场招聘会。一季度,在新疆师范大学昆仑校区举办了教育部部属免费师范生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师范类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专门针对师范学院毕业生进行招聘。
二、各地劳动力市场受经济大环境影响整体弱于上年同期
乌鲁木齐调查队反映:2016年一季度乌鲁木齐入驻人才招聘会企业数量有所回落,除企业主动减少招聘岗位外,参会的建筑、石油化工等产能过剩企业明显减少,原本占到参会企业三分之一的房产企业,本次招聘会上总数不到10家,餐饮等服务企业甚至难觅踪迹。
塔城调查队反映:2016年一季度塔城地区共举办招聘会 19 场次,参会企业206家、招聘岗位3932个,参会企业同比减少51%;应聘者 1700人,比去年同期减少39%。
阿克苏调查队反映:2016年一季度阿克苏地区人才市场举办各类招聘会24场,参会企业650余家,提供岗位4100余个,应聘者数量12000人左右,招聘市场整体呈现供小于求、供需失衡现象,参会企业、提供岗位数量与上年同期相比均有所下滑。
伊宁县调查队反映:一季度伊宁县共有49家企业提供2335个就业岗位,提供就业岗位数较上年同期减少371.1%。
额敏调查队反映:一季度招聘会参会企业数量9家,比上年同期减少了26家,同比下降74%;招聘岗位数量140个,较上年同期减少250个,同比下降64%;应聘者150余人,较上年同期减少450人,同比下降75%。
三、招聘企业用工难
1.受宏观经济拖累,企业招聘意愿不强
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际贸易持续低迷、大宗市场波动不定,外部环境的诸多不确定因素直接影响国内经济发展。面对“三期”叠加的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用工成本上升、企业利润压缩,直接降低用工需求。
2016年乌鲁木齐市驻地企业用人需求弱于去年同期,其原因是市场需求不足导致开工不足,企业盈利能力减弱,而同时人力资本上升,企业用人保持谨慎态度。据统计,2016年一季度乌鲁木齐市“四上”单位就业人员期末人数(以下简称就业人员)40.15万人,比去年同期下降3.6%,此外,规模以下企业和小微企业用人也在不同程度收缩。据乌鲁木齐调查队调查显示:2016年一季度规模以下工业抽样调查80%被调查企业无招工需求,10%的企业有招工需求但招到少部分所需员工,5%的企业有招工需求没能招到所需员工;被调查的小型服务业企业中22.6%的企业劳动力需求比上期减少,67.5%的企业劳动力需求持平,只有9.9的企业劳动力需求有所增加。
以阿克苏地区用工大户阿克苏纺织工业城为例,2016年计划新增就业人数5200余人,但是一季度招聘需求普遍不振,大量用工需求预计5月份才会陆续释放。
2.专业技术人员招聘困难
一方面,企业感到招工难,主要是找不到合适的人才。新型工业企业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量增多、需求层次也较高,使专业技术人员需求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这种上升趋势与专业技术人才短缺造成矛盾,以至于很多岗找不到相匹配的工作人员。比如:机械密封专业人员、纺织工艺、天然气管道维修等专业性比较强的岗位。
另一方面,季节性较强的生产企业招工相对困难,季节性用工企业招工时往往也是所有企业大量用工的高峰期,部分季节性用工企业(如建筑业、餐饮业等),受劳动强度大、生产环境相对差等因素的影响出现招工难。
3.工人素质能力不强,企业用工成本较高
受地理人文环境、教育发展水平、就业人员素质等因素制约,新疆地区尤其是南疆地区本地居民就业技能、汉语水平、文化素质较为不足,产业工人群远未形成,企业需要投入大量人财物及时间对新聘员工进行岗前培训,增加了企业用工成本。同时,除去员工的季节性流动因素,部分技能要求低、流动性大、工资水平低的岗位难以留住人,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用工成本。
4.企业招聘渠道较窄
额敏调查队反映:86%的企业通过人才市场(县人社局就业指导中心)发布招聘信息,而大部分企业反映通过人才市场发布信息或者人社局举办的人才招聘会,人才资源量较小,达不到招聘的目的。除人才市场招聘方式之外,40%的企业(一般为私企)会通过微信朋友圈发布招聘信息,有10%的企业通过人才网发布招聘信息,15%的企业通过贴小广告或熟人介绍的方式招聘人才,也有10%的企业(如,传媒公司、喷绘公司)有自己的招聘信息发布平台或通过公交站牌做招聘宣传广告。
克州调查队反映:与日趋发展的信息化社会相比,该地人才供需还停留在老办法、老方式上,没有积极搭建完善供需平台,用工企业和求职者信息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四、求职应聘者就业难
1.求职者择业观念与市场实际相互不适应
相比受人青睐、招工零星的企业高层管理岗位、公务员等职位,服务业、餐饮、纺织服装业等“低端”行业基层岗位用工缺口大、有求职意向的人员较少。特别是部分文化程度较高的80、90后求职群体,择业观念意向期望往往高于企业用工成本承受力,与市场实际需求互不适应。以阿克苏大型购物中心岗位需求为例,一线导购需求排在第一位,远超其他轻松的办公室类岗位。
2.求职者自身技能与市场需求相互不适应
市场对于技能型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较大,而具备此类条件的求职者供应不足。例如,受特殊条件制约,部分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汉语水平、素质能力、知识结构普遍较低,直接导致这部分群体就业困难。克州反映:求职者就业技能不足,专业技术岗位“难招人”。调查显示各专业技术岗位主要集中在裁剪缝纫工、电气电子设备装配工、焊工、电工、机械设备维修工等10余个工种,对求职者就业技能需求较高。而求职者普遍就业技能不高,参加专业技能培训不足,就业观念保守,国家通用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竞争力较弱,影响了其就业。
3.弱势求职者就业难现象凸显
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少数民族女性大中专毕业生、农村富余劳动力感到找工作难。一是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受年龄偏大、身体偏差、文化和技能水平偏低、家庭观念陈旧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对企业的工作时间、劳动强度、工资待遇等要求较高不能就业,更无力自主创业,使他们经常处于就业与未就业的游离状态。二是少数民族女性毕业生,一方面受所学专业、汉语水平和技能水平等方面的影响,缺乏就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是自身对工资待遇要求高,碍于面子不愿到劳动强度大的用人单位就业,也很难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综合多种因素造成少数民族女性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三是农村富余劳动力,他们大多技能水平偏低和单一,往往无法胜任技能要求较高的岗位,只能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季节性用工企业就业,使他们的就业稳定性差,缺乏竞争力。他们求职时的职业状态主要是初次求职、离职状态。
五、解决两难问题的对策建议
“用工难”与“就业难”,是对当前新疆就业领域结构性矛盾的突出集中反映,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努力,共同破解。
1.政府加大就业政策实施力度
制定符合实际、针对性强的就业政策和产业发展政策。通过社保补贴、培训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通过对就业困难人员按照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给予生活补贴,鼓励困难群体就业;通过各类创业优惠政策和大中专毕业生创业培训计划,鼓励“双创”刺激就业。
2.企业大力改进用工环境,拓宽招聘渠道和方式
在薪酬待遇、劳动条件、劳动合同、人员培训、员工关怀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通过建立良性循环的企业文化,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招聘企业除通过人才市场这一招聘渠道外,要拓宽人才招聘方式和渠道,通过微信朋友圈、人才网、58同城、媒体广告等多种方式宣传招聘信息,缩短招工时间,减小招工成本。
3.求职者提升自我能力素质
求职者应当更加关注自身能力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适当降低就业预期,坚持先就业再择业原则,在工作实践中提升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