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上半年,新疆各地以落实国家、自治区强农惠牧富民政策和推进畜牧业重点民生工程建设为抓手,以农牧民增收为目标,加大对畜牧业的扶持力度,畜牧业生产呈现出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上半年新疆畜牧业生产平稳运行
6月末,新疆牲畜存栏总数5721.72万头(只),比上年同期增加96.26万头(只),增长1.7%(下同)。1-6月,牲畜出栏总数1883.48万头(只),增加86.13万头(只),增长4.8%;肉类总产量69.42万吨,增加2.74万吨,增长4.1%。其中,生猪、牛、羊存栏5510.49万头(只),增加100.08万头(只),增长1.8%;生猪、牛、羊出栏1846.07万头(只),增加88.54万头(只),增长5.0%;猪肉及牛羊肉产量59.45万吨,增加2.27万吨,增长4.0%。禽肉产量6.47万吨,增长9.9%,禽蛋产量17.02万吨,增长4.3%;牛奶产量73.19万吨,增长8.3%。上半年,新疆主要畜禽饲养规模持续扩大,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畜产品保障市场供给水平明显提高。主要畜种生产运行特点如下:
(一)牛、羊存出栏呈“一减一增”趋势,肉羊供给能力增强
6月末,新疆牛、羊存栏5265.89万头(只),增加87.23万头(只),增长1.7%;1-6月,牛、羊出栏1605.78万头(只),增加75.15万只,增长4.9%;牛羊肉产量42.28万吨,增加1.19万吨,增长2.9 %。
1.牛存出栏呈略降趋势,生产属于正常调整恢复期。
6月末,牛存栏470.47万头,下降0.5%;环比增速呈增长态势,表明牛饲养规模在扩大。1-6月,牛出栏118.40万头,下降0.4%;牛肉产量19.59万吨,下降0.4%。2013年上半年牛出栏规模是2012-2014年三年同期的最高点,2014年上半年牛出栏规模超过2012年同期。牛存出栏变动属于对比基数较大基础上的正常回落,这种调整延至2014年上半年全面凸显,对新疆牛生产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活牛出售价格在大幅上涨后高位盘整,价格涨幅趋缓。新疆活牛大量外调开始于2012年3季度,调出量的增加,引发活牛出售价格大幅上涨,2013年活牛出售平均价格每公斤27.35元,比2012年上涨33.3%。随着疆内与内地省市活牛价格的趋同,可供外调数量的减少,活牛出售价格在大幅上涨后涨幅趋缓。2014年上半年,活牛出售平均价格每公斤27.73元,同比增长4.5%,环比仅增长0.6%。另一方面,牛再生产能力的恢复需要周期较长。一是母畜减少,在高企市场价格驱动下,母牛、奶牛或被宰杀或被当做肉牛卖出,可供市场的供应量减少;二是母畜货源缺乏,价格上涨,抬高了可供育肥的架子畜价格,养殖成本大幅增加,市场牛肉价格涨幅比肩或高于羊肉价格;三是牛养殖周期长,投资大、养殖成本高、见效慢,生产恢复要有个过程。
2.羊存出栏稳步增长,市场供给水平提高。
6月末,羊存栏4795.42万只,增长1.9%;羊出栏1487.38万只,增长5.4%;羊肉产量22.69万吨,增长5.9%;上半年,活羊出售价格每公斤29.66元,同比上涨0.1%,季度环比下降2.9%。主要原因是肉羊供需关系发生变化,即肉羊供给能力提升和消费需求量下降所致。
一是肉羊生产供给量稳步增加,得益于政策扶持助力,养殖户积极性提高。2014年,自治区实施肉羊肉牛生产发展补奖政策,积极落实补贴资金1.48亿元,用于优良母畜区外引进、南疆三地州新增生产母羊、秸秆配合饲料推广奖励及肉羊肉牛生产发展贷款财政贴息补助等4个方面。同时还投入1.2亿元,加大肉羊标准化规模场(小区)建设。此外,还积极争取落实2.45亿元中央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用于区外生产母畜的引进、圈舍建设补助和自繁自育生产母羊补贴。其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国内重点养殖省区的生产资源,大力支持地方良种母羊的扩繁生产,加快提升区内自繁生产母畜能力。而自治区对于肉羊养殖实行补贴政策,调动了养殖户生产积极性。6月末,肉羊养殖户数量同比增长4.7%,其中,散养户减少1.5%,规模户增长1.5%,生产经营单位(主要以合作社形式存在的)增长28.9%。
二是羊肉需求减弱,羊肉的替代性消费增加。调查了解到,受小反刍兽疫情影响,2月份开始,禁止活羊进出疆,部分居民因担心羊肉品质存在问题,羊肉消费受到进一步抑制。同时,二季度多为育肥羊出售,肉质较为肥腻,居民选择相对精瘦的牛肉及其他禽肉制品作为替代。此外,受旅游人口锐减和中央八项规定有关公务接待的影响,需求减少,使得活羊出售价格环比出现回落,市场羊肉价格自3月份以来呈小幅回落。从生产周期看,羊上市量将进入快速增长期,市场供求基本平衡。
(二)生猪存出栏呈“双增”,生猪价格持续下降
6月末,生猪存栏244.6万头,增长5.5%;1-6月,猪出栏240.3万头,增长5.9%;猪肉产量17.17万吨,增长6.7%。肥猪出售价格每公斤13.07元,下降19.7%。总体看,生猪价格自2013年4季度始已连续3个季度下跌,环比价格降幅分别为1.8%、18.7%、4.5%,2014年上半年的生猪价格是2012-2014年三年同期价格下降幅度最大的,这对养殖户生产造成极大影响。从各地州市的调查反映,上半年生猪养殖户实际处于亏损状态。主要原因是新疆生猪规模化养殖水平不高,运行成本费用较高,人工费持续上涨(如规模养殖场普通工人月工资3500元,技术工人月工资达到8000元),疫病多发和仔猪成活率低等因素影响,致使生产效率不高。
当前,新疆生猪生产这种格局的形成,缘由在于全国生猪产能过剩,供过于求。新疆非生猪主产区,但在全国统一的大市场环境下,新疆本地猪肉市场供应总量平衡有余,受疆内外市场的双重供应量影响,需求有限。相对全国平均水平来讲,疆内猪肉价格是“价格的高地”,价格涨跌趋势与全国保持同步,疆外猪肉调入呈常态化。面对低迷的市场行情,养殖户适当调整能繁母猪存栏,加大猪群结构调整,减少和淘汰低产母猪,减少后备母猪储备,压缩产能,规避市场风险。6月末,能繁殖母猪存栏占期末生猪存栏比例为13.65%,比上年同期下降0.65个百分点;种公猪和后备母猪占种猪比例为19%,比上年同期下降4个百分点。
(三)家禽生产平稳发展,养殖户处于盈利状态
2014年初内地再次出现的H7N9禽流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新疆家禽养殖业生产。一季度,禽类产品市场消费低迷,肉鸡价格持续下跌,鸡蛋价格亦先跌后涨,养殖户处于保本或微利状态;进入二季度,随着需求量的加大,禽肉及蛋类价格大幅上扬,养殖户盈利空间增大,家禽养殖业生产平稳快速发展。6月末,活家禽存栏4475.06万只,增长5.2%。1-6月,活家禽出栏3546.61万只,增长9.6%;禽肉产量6.47万吨,增长9.9%,禽蛋产量17.02万吨,增长4.3%。2季度,家禽出售平均价格为每公斤13.22元,同比增长10.8%,环比增长10.2%,家禽养殖户养殖效益上升。
二、上半年畜牧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养殖贷款拿不上,养殖户资金压力大。
目前农业用地不能做抵押,活畜牛羊无法做抵押物,现行银行贷款手续复杂,贷款额度较小,贷款利息高,面对价格高企的架子畜,3-5万元的贷款额度可谓杯水车薪;而且贷款周期较短,大多数贷款期限仅为一年,畜牧业生产一般2-3年后才能见效,致使养殖户获取资金难度加大,难以形成规模养殖。面对好的政策扶持带来的发展机遇,养殖户自有资金不足,后续贷款资金跟不上,严重制约了养殖户扩大再生产,部分养殖户不得已只能转向利息更高的民间借贷,大大增加了养殖成本。
2.资金扶持量有限,保险保障力度不足。
近年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畜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促进了一批规模养殖示范点和规模养殖场的建设,资金投入偏重于生产圈舍等硬件建设上,因资金量有限,真正用于生产管理水平提升、科技投入等方面资金明显不够。随着养殖业疫情频发、养殖风险加大,畜牧业保险发展不均衡、保障力度不足等实际问题愈加突出。调查中发现,目前仅有针对能繁母猪进行的保险,缺乏针对牛、羊及家禽的大规模保险行为,只在察布查尔、玛纳斯、吉木乃3个县开展肉羊肉牛政策性保险试点,点少面窄,缺乏保险的金融补偿作用,使得养殖业在受到疫病侵扰时,风险极大,严重影响到畜牧业稳定健康发展。
3.防疫意识仍然淡薄,疫病防治难度加大。
近年来新疆各地疫情相对平稳,没有发生大范围突发性严重疫情,但在部分地区,小规模的各类疫病仍时有发生。调查了解到,部分养殖户防疫意识仍然淡薄,对疫病危害认识不到位,抱有侥幸心理,不主动申报免疫,应付强制免疫,甚至抵制强制免疫,导致防疫没有完全落到实处,畜禽抵抗疫病能力弱。调查中还发现,因缺乏养殖技术服务,有些养殖户在没有技术能力情况下自己对牲畜进行防疫治病,往往造成牲畜死亡,降低了养殖效益。目前,新疆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防疫人员力量和技术水平均难以满足畜牧业发展的情况,防疫人员力量相对薄弱、专业人员技术水平有待提升、防疫检测设备数量少且水平低、信息发布不及时等,影响了畜牧业生产发展和养殖场户的生产积极性。
4.饲草料不足,制约养殖规模化发展。
随着退牧还草项目和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逐步推进,伊犁、阿勒泰等传统牧区天然草场的额定载畜量不断降低。随着牛羊价格的高位运行,养殖户养殖热情升高,却也面临无处放牧的窘境。今年开春以来,伊犁河谷遭受严重的旱灾,受旱灾影响的草场达1982万亩,占草场总面积的42%,148.5万头牲畜在春秋草场上食草困难或无草可食。农区畜牧业主要饲草料来源为小麦、玉米秸秆及青贮饲料等,普遍存在着草料生产不足、价格偏高、秸秆浪费多、饲草料加工利用水平低、良种高繁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未建立等问题。农牧区优势互补、有机耦合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规模化生产滞后,组织化程度低。
三、几点建议
1.强化金融信贷服务,加大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力度。
从增加贷款规模和品种、降低利率、扩大抵押物范围、延长贷款周期等方面不断创新,扩大畜禽养殖贷款总量规模,增加贷款品种;提供贷款贴息,降低养殖户资金成本,扶持重点规模养殖户做大做强;逐步扩大抵押物范围,解决散养户担保难、贷款少的问题;根据畜禽生产周期,适当发放中长期贷款,缓解养殖户还款压力。探索建立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完善农村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制度;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加快制定和完善金融信贷支持肉羊肉牛生产发展的政策措施。此外,各级政府应继续加大政策和资金倾斜力度,加强政策性扶持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建设,促进饲养方式转变,提高集约化规模养殖水平。
2.建立多元化畜牧业保护机制,切实保障养殖户利益。
积极探索建立适合新疆肉羊肉牛产业发展的政策性保险机制,增强畜牧业防御自然灾害及疾病风险的能力。通过创新基层保险服务、完善查勘定损机制、合理设置保险条款,进一步扩大畜牧业政策性保险范围。加大政策性保险国家补贴力度,建议国家将新疆肉羊肉牛纳入政策性畜牧业保险范围给予保费补贴,引导养殖户积极参加养殖业保险,提升畜牧业抗风险能力水平。
3.强化畜禽防疫工作,着力化解市场风险。
切实加强基层防疫网络建设和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的配备,加大防疫投入,保障经费支出,坚持“预防为主、防检结合、全面控制和重点扑灭”的方针,降低发病率,减少疫病损失。建立科学高效的市场分析预警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对主要畜产品产销的调控引导作用,加强价格宏观管理和指导,引导养殖户调整养殖的内部产业结构,切实保护好养殖户的积极性,使畜牧养殖走向均衡生产、有效供给的良性循环轨道。
4.加强饲草基地建设,提高饲草利用率。
在农区积极调整种植结构,鼓励农户种养结合,积极培育饲草料收贮经营合作社,通过引进畜牧业机械设备,推进农作物秸秆、农副产品等饲草资源利用;建设饲草料交易市场,促进饲草料集中交易和跨区调运,缓解区域性饲草料短缺、价格偏高的问题。在牧区因地制宜,推广饲草良种,增加优质饲草产量。大力推进一年多熟、农草间作、林草间作等饲草高效种植模式,进一步提高饲草料生产供给能力。结合自治区牧区水利工程建设、种植业结构调整和畜牧业机械装备,以及饲草高效种植模式和饲草料加工综合利用技术推广情况,加快研究制定出台自治区饲草料生产加工利用扶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