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为了解新疆城镇居民家庭使用互联网金融服务相关情况,国家统计局新疆调查队系统对14个中心城市500户居民家庭进行了专项调查,结果如下:
一、居民使用互联网金融服务情况
1.近六成家庭参与过互联网金融活动。互联网金融使人们不受时空限制,点几下鼠标就能安全、快捷地进行购物、理财、缴费、转账,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方便。调查显示,全区500户城镇居民家庭有59.9%都曾利用互联网获取过金融信息或使用过网络支付、网络银行、网络投资、网络保险等在线金融服务。
2.网上银行倍受青睐。网上银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它打破了传统银行服务的界限,借助网络,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可摆脱银行柜台的制约,即使不在银行的工作时间之内,也能在家里或单位,足不出户享受办理业务的方便。调查显示,57.28%的家庭使用过商业银行提供的网上银行服务,51.7%的家庭熟悉网上银行服务。使用方便、节省时间、网上购物便捷是人们选择网上银行服务的主要原因。购物支付、转账汇款、信息查询成为网上银行最常用的三大功能。
3.“余额宝”等金融产品悄然兴起。“余额宝”是互联网和基金理财产品融合的产品,相比于其他基金理财产品的“门槛”,余额宝的用户1块钱就能起买,其收益率远高于银行活期存款利率。凭借“零门槛”、相对较高的收益以及灵活的申购赎回方式,“余额宝”们迅速引发追捧。调查显示,30.58%的家庭基本了解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模式,21.36%的家庭使用过此类金融产品。
4.互联网金融预期发展较好,多数人为银行未来担忧。互联网金融产品的销售如火如荼,“余额宝”推出半年时间就销售2500亿元,微信“理财通”近期也火热推出。各大银行纷纷通过降低活期存款理财产品以及收益较高的货基产品门槛等手段来挽留客户。调查显示:一半以上家庭认为互联网金融会对银行造成影响。其中,4.85%的家庭认为互联网金融在未来会颠覆银行的地位,33.74%的家庭认为其会对银行造成较大冲击但不会替代银行,17.48%的家庭认为其对银行造成影响有限。
二、当前居民在使用互联网金融服务中关注的问题
1.网络安全问题。互联网金融电子系统的技术性和管理性安全是互联网金融运行最为重要的技术风险,这种风险不仅来自计算机系统停机等不确定因素,还来自于网络外部的恶意攻击以及病毒破坏等因素。随着对信息网络依赖性的逐渐增强,人们在享受互联网带来便利的同时,网络安全性成为众多居民最为担忧的问题,也是居民是否愿意接受或者尝试使用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关键因素。由于互联网金融服务一般涉及金额较大,考虑到网络安全因素,部分居民对互联网金融服务仍持否定态度。
2.信用风险问题。互联网金融在信息透明度和交易成本方面有其独到的优势,但由于互联网金融服务方式的虚拟性,交易支付双方只通过网络发生联系,在身份认定上未采取实名制,使得交易身份、交易真实性的验证难度增大,从而增大了信用风险。且缺少对客户信息安全的保护机制,这使得当前的网络信用环境无法与社会信用体系形成有效的对接。调查显示,大部分居民十分担心在使用互联网金融服务时个人信息会被泄露。
3.法律风险问题。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相应的法规还较为缺乏,如网络金融市场交易者的身份认证、电子合同的有效性确认等方面尚无明确和完善的法律规定。因此,利用互联网提供或接受金融服务,签定经济合同会面临着权利和义务等方面的法律风险,消费者担心自身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三、对互联网金融的期待和建议
1.大力发展先进的信息技术。我国金融企业对国外电子核心技术的依赖性很大,金融安全基础极为脆弱。目前,我国的加密技术,密匙技术及数字签名技术都落后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要求,应大力发展我国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网络加密技术,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关键技术水平,提高设备的安全防御能力,防范和减少安全风险和技术选择风险,这是提高网络安全性能的根本措施。
2. 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减少金融风险,促进金融业规范发展的保障。要大力培育我国社会信用意识,加快建立和完善客观、公正的企业、个人信用评估体系和电子商务身份认证体系,使诚信成为我国社会的道德基础,减少信用风险。
3.加强网络金融市场的管理和监督。政府部门应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等手段,对互联网金融市场进行协调、监督和控制,加大对泄露信息、欺诈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互联网金融良好的市场秩序,为居民提供安全健康的网络金融环境。一是加强互联网金融企业准入审查,提高企业信誉度;二是加大互联网金融企业资金流动率监控;三是加强网络交易安全监管,严查网络诈骗;四是加大对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推广和宣传,促使传统银行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五是加快再保险银行的发展,确保客户资金的安全;六是完善监管体系,加强行业自律,保障互联网金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