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20628_3921_wap.html
2012年一季度,新疆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与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同比均上涨4.6%,是2010年三季度以来的最低涨幅。
(一)CPI月同比上涨,环比升幅逐月回落。前3个月,新疆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与上年同月相比各月分别上涨5.0%、4.7%和4.1%,呈高开低走之势,一季度平均上涨4.6%,涨幅同比缩小了0.8个百分点,一季度CPI比2011年全年5.9%的涨幅回落了1.3个百分点。从CPI环比价格看,一、二、三月份CPI环比涨幅分别为2.2%、1.1%和-0.1%,环比价格涨幅逐月回落。
(二)八大类构成呈“六涨两降”的格局。一季度,从CPI的八大构成看:影响最大的食品类价格上涨9.1%;烟酒及用品类上涨4.4%;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4.3%;居住类价格上涨2.8%;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2.6%;衣着类上涨2.4%;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下降0.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0.1%。
(三)食品价格上涨。2012年一季度,新疆食品类价格在上年同期涨幅13.0%的基础上又上涨了9.1%,拉动全区CPI价格上涨3.2个百分点,对总指数的影响率达到69.6%。其中,16个食品小类,除蛋类价格下降外,其余15个食品分类全部上涨,涨幅和影响较大的有: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11.0%,其中,猪肉价格上涨24.2%、牛肉价格下降0.3%、羊肉价格上涨8.3%;菜类价格上涨12.4%,一、二月份菜类环比价格分别上涨44.0%、9.6%,三月份环比下降2.9%,涨幅快速回落;干鲜瓜果价格上涨12.4%;在外用膳价格上涨9.6%;粮食价格上涨7.4%,其中,面粉价格上涨11.3%;糖类价格上涨10.9%;其他食品类上涨7.3%;水产品上涨7.1%;淀粉上涨6.7%;乳品类上涨6.1%;糕点饼干上涨5.4%;油脂类上涨4.2%;调味品上涨3.9%;茶及饮料、豆类价格涨幅均在3.0%以内。蛋类价格下降1.2%;市场总体供应充足。
(四)工业消费品价格较上年上涨1.5%。1、居住类上涨2.8%,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0.41个百分点。其中个别品种价格涨幅较大,如液化石油气上涨15.7%,拉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04个百分点;2、成品油价格涨幅较高。受国家上调成品油价格综合影响,汽油、柴油价格分别比上年同期上涨7.3%、6.6%;3、衣着类上涨2.4%,影响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26个百分点,主要是受衣着材料类、衣着加工服务费价格上涨的影响。其中,衣着材料价格上涨8.7%、衣着加工服务费上涨8.4%;4、文娱用耐用消费品及服务下降8.3%,降幅较大的有:电视机下降12.7%、电脑下降10.6%、照相机下降8.4%、摄像机下降5.7%、通讯类产品价格下降3.9%。
(五)南疆涨幅依然高于北疆。在所调查的18个市县中,一季度,CPI涨幅高于全疆平均涨幅4.6%的有6个市(县),其中,有4个市(县)分布在南疆三地州。涨幅排在前五位的是:莎车县(6.4%)、阿勒泰市(5.6%)、吐鲁番市(5.5%)、和田市(5.0%)、阿图什市(4.9%)、喀什市(4.8%),首府乌鲁木齐市CPI上涨4.4%,涨幅由高到低排在第七位,库尔勒市(2.8%)排在全区倒数第一位。
(六)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温和上涨。新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比较平稳,与上年同期相比上涨6.4%,同比涨幅扩大了2.4个百分点,农资价格的基本稳定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密不可分。
2010年以来,中央强农惠农政策含金量进一步提升。在惠农补贴方面,加大了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增加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还扩大了良种补贴范围,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种类,提高补贴标准,将农机具购置补贴覆盖到所有农业县。逐步形成稳定规范的制度。一系列政策措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农业生产资料的10大类中,同比价格上涨的有八类,涨幅较大有:其他农业生产资料上涨22.4%,其中,农用种子上涨31.4%;农业生产服务价格上涨7.1%,其中,农业用工价格上涨34.7%;产品畜上涨10.4%;农用机油上涨5.1%;饲料上涨6.6%;化学肥料、半机械化农具均上涨2.8%;机械化农具上涨2.7%;下降的两类是:农用手工工具下降1.2%、农药及农药械下降0.8%。
(七)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8%
人工费用价格上涨拉动部分服务价格上涨,家庭服务费上涨27.5%,个人服务项目中的理(烫)发费上涨15.0%、电影票上涨12.6%、维护修理费用上涨12.4%、清洗费上涨11.8%、停车费价格上涨9.6%、短途汽车票上涨9.4%、缝纫上涨9.0%、自有住房维护修理费用上涨10.0%。由于房租价格上涨,住房估算租金上涨6.2%。
(八)在全国的位次上升。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反馈数据显示: 2012年一季度,全国CPI同比上涨3.8%,新疆高于全国0.8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与云南并列排在第一位,比2011年的第四位前移3个位次。青海(1.4%)、宁夏(2.1%)、湖南(2.9%)排在后三位。
从外部环境分析:
(一)宏观货币因素拉高物价。价格从根本上讲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量是决定价格总水平的宏观因素。一般来说,只要货币超量发行,就会导致价格上涨。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我国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经济。本轮价格上涨出现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根本原因是经济长期偏热,货币超发行等一系列刺激政策的滞后作用,是2009-2010年货币和财政政策效应的延续。
(二)资源要素和生产成本上涨推动物价高企。2011年,成品油价格上调直接推高了商品的流通成本,仓储、包装等保管成本也相应上涨,共同推升物流成本较快上涨,从而导致部分商品和服务价格上行。受2011年全球范围内资源价格普涨的影响,原材料购进价格呈上涨趋势,带动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等类价格上行。
在农业生产中,农资价格和农业人工成本的提高推升了农产品价格。饲料、农用种子、农具等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同时国内劳动力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劳动力成本上升加大成本推动型通胀压力。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逐步减少,劳动力要素成本不断上升。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不断减少,使农业人工成本上升,共同推高农产品价格。而农产品涨价对本轮物价上涨的影响较大,一方面通过居民消费粮、油、肉、蛋等农产品,直接表现为食品类价格的上涨;另一方面生活必需品价格的上涨致使劳动力成本提高,最终推动多个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涨。
(三)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一是2011年国家继续提高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其中稻谷的提价幅度是2004年实行粮食收购保护价政策以来最大的一次。收购价的大幅提高,也相应提升了市场粮价上涨预期。二是国家对房地产市场实行更为严厉的新政,房东“以租养贷”成本增加,加之“限购”抑制了部分买房需求,房屋租赁市场红火,导致住房估算租金价格上涨6.2%。三是成品油价格总体上是上调的。全年汽油、柴油价格分别上涨5.8%和6.7%。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交通类及旅游收费上涨明显。
(四)外部输入性因素。输入性因素主要通过相关商品的价格传导来影响国内价格变动。2011年以来,受中东北非政治动荡影响,原油价格大幅攀升。另外,全球多个国家气候异常,干旱和洪涝灾害肆虐,对世界农产品带来负面冲击,加之游资炒作加剧,国际市场大豆、玉米、小麦价格均比上年同期有较大幅度的上涨。国际农产品、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对全国乃至新疆市场都产生了通胀预期效应和实质性拉动作用。
总而言之,资源要素的价格上涨不仅直接导致消费价格总指数上升,而且增加了商品的生产成本和流通费用,传导至消费终端,从而间接推升居民消费价格的上涨,是本轮物价上涨的重要原因。
从CPI的构成分析:
(一)食品类价格仍是推动CPI上涨的主要影响因素。一季度,新疆CPI同比涨幅4.6%,回落至七个季度以来最低点,但涨幅依然排在全国前列,主要原因:
一季度,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9.1%,对CPI的影响程度达78.0%。从影响程度看,肉禽及其制品类、菜类、干鲜瓜果类、在外用膳类、粮食类,对食品的影响率分列前五位。五类食品共同推动食品价格上涨7.9个百分点,影响程度占86.6%,其余11个食品分类影响程度累计占13.4%。五类食品共同影响CPI上涨2.79个百分点。
1、肉禽及制品上涨11.0%。近年来,新疆的牛羊肉产量一直徘徊在80万吨上下,牛羊做为新疆的主要肉食在需求日益扩大的情况下,供应缺口在逐年扩大,每年都要从周边省区调进牛羊。天然草场严重退化 草原生态破坏加剧是根本原因,“十一五”时期新疆的主要草场明显退化,超载过牧、自然灾害、工程建设、粮棉挤占草地等现象长期存在。据了解,在国家补贴政策的刺激下,一些牧民为了增加短期收益,将茂盛的水浇草场改为良田,种植小麦和其它经济作物。为了挽救草原生态,作为我国五大牧区之一且拥有可利用草场7.2亿亩的新疆,中央财政自2011年起,每年将拨付可观的资金在新疆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这项政策是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2、菜类价格对CPI的推动力仅次于肉禽类。在新疆各级政府保民生、建立蔬菜直销点等一系列措施的影响下,蔬菜价格大幅上涨的局面得到有效控制。新疆冬季气候寒冷而漫长,从11月底到来年的四月中旬(冬春季),近半年的时间,新疆细菜基本依赖关内调进。春节期间,内地蔬菜的供应量甚至接近总交易量的90%。冬春两季蔬菜消费市场上市的120余个品种中,其中近100个品种来自内地省区。受气温影响,本地吐鲁番、和硕等地的蔬菜大棚因降温而减产;新疆外采蔬菜因天气恶劣导致运输费用增加,蔬菜收购价格上涨,近期内菜价不可能有大回落。
3、在外用膳食品等价格涨幅略有缩小。因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涨,特别是粮食价格的高位运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下游食用工业品成本压力增加,加之今年人工费用大幅上涨,下游食用工业品价格出现上涨走势。与去年同月相比在外用膳食品上涨9.6%,拉动CPI上涨0.53个百分点。
4、干鲜瓜果价格上涨12.4%。直接推动食品价格上涨1.34个百分点,2011年春,西南部分省区遭受旱灾,国内夏季雨水及地质等自然灾害频发,新疆春季也发生了异常寒冷天气,水果的生长受到影响,加之运输成本的提高,导致价格上涨。
(二)新涨价因素增多。一季度,在CPI变动中,由2011年传导过来的翘尾因素影响总指数上涨1.7%(低于2011年2.9%的翘尾),影响程度占41.5%,新涨价因素占58.5%。这说明翘尾因素在缩小,新涨价因素的影响在扩大。
2012年,伴随着新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效消费需求持续增加、国内外流动性普遍过剩,物价过快上涨的压力也逐渐增加,比较突出的是成本推动型价格上涨已通过上游传导明显地反映到消费终端。
(一)新疆CPI上行因素:从国际环境来看,2011年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乏力。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经济体,2011年经济增长总体上均呈现放缓态势。部分国家债务危机还将延续,主要经济体经济还处于萧条阶段,因此,主要经济体国家还将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抵御经济衰退。此次危机爆发以来,全球普遍实施货币干预,国际市场货币依旧泛滥,国际初级商品价格上涨的货币环境还将持续,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仍然高位运行,输入型通胀压力依然存在。从国内环境来看:虽然2012年物价水平将有所回落,但推动价格上涨的根本因素并未完全解决。2011年全国上游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6%。人工成本不断上升,2011年以来,全国多个省市都调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全国范围的高成本时代已经来临。特别是部分农产品供应紧平衡格局依然难以改变,流通环节多、费用高问题仍很突出,各种要素价格和环保成本近几年呈刚性上涨趋势。另外,连锁涨价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通胀预期,一方面,由于国内外热钱的流入,市场监管不完善等原因,很多商品的价格已经不完全由供求关系决定。另一方面,在大流通环境和不断成熟的市场机制条件下,中下游产品、服务价格传导的联动效应更加明显。肉食、粮食、食糖等基础食品涨价迅速带动其他肉禽、畜肉制品、粮食制品、糖果、饮料、糕点等价格上涨,在外用膳价格也水涨船高。从区内环境来看:新疆经济社会正是跨越式发展时期,经济总量迅速扩张、经济转型加快、城镇化持久加快等明显趋势,同时这一阶段也是进入了长期性价格上涨压力凸显的发展阶段,劳动力、土地、资源、环境等成本上升压力越来越大。其次受前期临时干预价格措施的消失,新涨价因素可能重新出现。2010年下半年以来,由于总体价格水平较高,水、电、燃料等资源类价格的上调一直没有涉及到居民消费领域。2011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2年要全面改革资源税制度,完善原油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逐步理顺煤电价格关系。2012年上述资料类价格调整将不可避免,由于是基础产品,其价格上涨对CPI的间接影响可能会大于直接影响,会导致餐饮、公共服务、居住等一系列产品价格上涨。将对2012年的市场物价有一定的影响。
以上这些因素,都成为抬升通胀的中枢,因此2012年物价上行压力仍然较大。
(二)2012年,物价下行的有利因素:一是根据货币供给与市场物价传导的时间差关系,2011年以来为控制物价过快上涨采取的一系列紧缩银根货币措施的效果已经在物价领域显现,物价上涨的货币压力已有所缓解。政府调控措施效应渐显,资料显示:2011年1—10月M2、M1累计增速已分别降至12.9%、8.4%,接近最近十多年来的历史低位,11月M2增速为12.7%,创1998年以来的单月新低。国内货币供应宽松局面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加上2012年国家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这将减低流动性过剩对通胀带来的风险。二是2011年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主要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为农产品价格的稳定提供了基础。三是国家采取多项措施扶持和保护农产品生产,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将有力保证市场供给和维持物价稳定,数据显示,近几月来猪肉等多种主要食品的价格涨幅已显示出逐步收窄的态势,物价稳定的基础进一步巩固。四是目前国内不少行业产能过剩情况仍比较普遍,市场竞争激烈,商品市场总体供过于求,这对通货膨胀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五是新疆各级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积极构建稳价惠民长效机制。六是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也呈逐步下降的态势。从2011年8月PPI涨幅达最高点19.9%后,涨幅逐月下降,到2012年3月涨幅回落至0.6%。钢材、水泥等主要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基本稳定,上下游传导压力有所减弱,同时,国际经济环境恶化导致中国出口行业生产趋弱,再加上国内工业增速出现连续下滑,对上游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有所下降,对于缓解通胀压力起到了直接作用。另外,由于去年下半年物价涨幅快速回落。2012年全年的翘尾因素只有0.8%,远低于2011年2.9%的翘尾影响,对于今年控价目标的实现也极为有利。
当前,我们正处于经济下行压力和物价高位并存的环境,一方面物价涨势趋缓,另一方面未来通胀压力依然较大、不确定因素增多的局面,物价管理存在严峻的考验。但是,若把握好“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处理好“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的关系,密切关注物价走势,科学运用政府调控配合市场调节, 2012年新疆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则有可能实现高位回落,并维持基本稳定的良好态势。
一年以来,面对严峻的市场物价形势,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以管理通胀预期为首要任务,适时采取措施稳物价、保民生,努力化解经济生活中各种突出矛盾和问题,物价持续高位运行的状况得到了有效控制,为保持新疆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向稳定的态势转化。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发展农业生产,全力保障市场供应。当前,食品价格上涨仍然是影响价格总水平的主要因素,抓好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粮食、猪牛羊肉、蔬菜等农产品生产,增加市场有效供给是稳定市场物价的关键。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落实扶持农业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强化“米袋子”、“菜篮子”责任制,抓好粮食、蔬菜生产和猪牛羊养殖基地建设,认真核查粮食播种面积和肉食数量,加强病虫害和疫情防控。要搞好农产品产销衔接,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清理不合理收费,扶持农超对接和平价超市等新型农产品物流形式,继续畅通农产品绿色通道,进一步降低农产品流通环节费用。当前要把保障粮、油、肉、菜等居民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作为工作重点,扩大储备能力,优化品种结构,落实自治区政府和相关部门下达的储备任务。要提前做好保供稳价应急预案,细化生产、委托加工、调运、销售等环节工作措施,防止出现断档脱销等情况,确保市场平稳运行和价格稳定。
(二)加强价格监测预警,提高应急调控能力。要进一步完善生产、供应和价格监测预警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强化价格形势分析会商制度,建立更加灵敏的市场监测预警体系。要依托各级人民政府监测部门和城乡市场监测网络,加强对居民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信息和供需平衡调查,及时、全面、准确把握以粮食、肉食、蔬菜为重点的农产品市场供应和价格变化情况,量化监测具体供求数量和价格波动幅度,深化趋势分析研究,寻求准确的调控时机。要进一步加强价格异常波动应急体系建设,针对可能出现价格波动的商品和苗头性问题,及早制定价格调控预案。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市场调控手段,稳定市场。
(三)进一步提高低保标准,建立常态化的价格补贴机制
随着我国进入新的通胀周期,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面临着更大的生活压力。目前的低保标准已难以有效缓解这一群体的生活压力,因此提高低保标准势在必行。2011年,国家五部委联合下发431号文件“关于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的通知”。自治区从2011年7月1日开始,正式启动补贴预案,全疆230万城乡低收入居民受益,产生了非常积极的社会效果。但还有更多的中低收入居民处于补贴标准的边缘,享受不到价格补贴。此轮物价上涨同样对他们的正常生活造成了很大冲击。鉴于近年来主要生活必需品尤其是主要农产品价格波动频繁,应扩大和调整临时价格补贴机制并使之常态化。
一方面物价过快上涨对居民家庭的日常生活,特别是对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如果农产品价格不能有效提高,也会影响到农民的增收和种植积极性。因此,一是要努力提高收入,增强民众抗通胀的能力,二是尽量保证农民收益,防止因种植积极性下降导致价格更大的波动。
Copyright © 2018 -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统计局新疆调查总队 电话:0991-2691243 传真:0991-2691243
地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新华南路379号键龙大厦22层 邮编:830001 新ICP备 06003784号-5 网站标识码:bm36000031 新公网安备 650102020010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