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20530_3901_wap.html
近几年来,新疆牛羊肉消费激增,价格大幅上涨。特别是2011年生猪、牛、羊等畜禽价格呈现高涨,影响到居民的正常生活,牛羊肉供给相对偏紧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提高畜产品的供给能力,走畜禽规模化养殖发展之路不失为解决之策。为了解新疆畜禽规模化养殖发展情况,国家统计局新疆调查总队所属昌吉调查队、博尔塔拉调查队、巴音郭楞调查队、塔城调查队、阿勒泰调查队、喀什调查队于
从调研情况看,各地为扩大“菜篮子”供应量,着力扶持与引导农牧户由散养、多畜种混养方式向专业大户、规模大户发展,向养殖小区建设集中;通过调整畜种、畜群结构,实施“小畜换大畜、劣畜换优畜”,加快牛羊育肥业发展,实现农繁农育、牧繁农育,缩短牲畜饲养周期、实现四季出栏。畜禽规模化养殖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畜禽养殖规模扩大,牛羊规模养殖小区占比超过四成
据自治区畜牧部门提供资料显示,2011年末,新疆共有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2787个。按地州分:伊犁州直有753个,塔城地区418个,阿勒泰地区153个,博州163个,乌鲁木齐市236个,哈密地区36个,克州97个,喀什地区75个,阿克苏地区262个,和田地区162个,昌吉州242个,巴州131个,吐鲁番地区21个,克拉玛依市38个;按畜种分:生猪养殖场(小区)580个,占全疆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总数的20.8%(下同);肉牛412个,占14.8%;肉羊820个,占29.4%;奶牛308个,占11.1%;蛋鸡366个,占13.1%;肉鸡170个,占6.1%,特种畜禽131个,占4.7%;按养殖规模分,2011年末,全疆肉牛年出栏在500头以上的养殖小区80个,奶牛年存栏5000头以上的50个,肉羊年出栏在1000只以上的202个,生猪年出栏2000头以上的109个,蛋鸡年存栏20000羽以上的70个,肉鸡年出栏20000羽以上的养殖小区66个;按建设法人性质分,规模化养殖小区由农牧户建设的比例达到54.3%以上,其余为养殖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所为。
(二)加大项目资金投入,夯实规模化养殖发展基础
2011年,各地不断加大用于养殖业的专项资金投入。巴州争取到位的中央和自治区畜牧业项目建设资金2.94亿元,比2010年的项目资金增加1.58倍。其中:肉牛、肉羊标准化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4个,投入项目资金520万元;畜禽品种改良及培育建设项目3个,投入资金362万元,优质种畜采购补助投入资金272万元。昌吉州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共实施国家、自治区项目11类65个,项目总投资3.6亿元,较2010年增长83.7%。重大项目主要有牧民定居、退牧还草、草补机制等。通过项目带动社会投入畜牧业资金达9亿元,较上年增长25.4倍,畜牧业项目质量大大提高。塔城地区实行“以奖代补,贴息贷款”的激励机制,通过政策扶植以增加畜牧企业、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大户项目和资金的投入。塔城地区畜牧项目每年在40个左右,而95%的畜牧项目都放在了畜牧企业、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大户上,每年投入资金都在3500万元以上。
(三)坚持标准化生产,创新规模化养殖发展模式
各地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昌吉州在奶业发展方面,推行了“托牛所”和小区“六统一分”(统一管理、统一防疫、统一配种、统一挤奶、统一销售、统一结算、分户经营)的新型管理模式,使奶牛养殖从粗放经营向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在生猪家禽方面实行订单生产,探索出“政府引导,龙头扶持,合作社组织,分户养殖”的产业联动发展模式;在牛羊产业方面,实行“狠抓改良,主攻单产,外购育肥,保障供给”的抓质量保总量发展模式。巴州先后制定“牛奶养殖”、“牦牛养殖”、“生猪养殖”等养殖标准,加快标准化规模养殖模式进一步推广。博州小营盘镇在“协会+农户”产业模式的指导下,现已形成了集种鸡引进与生产,鸡苗孵化、成鸡、鸡蛋生产,鸡粪有机肥生产为一体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全镇养鸡户逐步掌握了科学养鸡、饲料配方、鸡病防治等一系列技术,养鸡户借助自动化养鸡设备,自动上料、自动喂料,自动清粪,轻松完成了以往靠人工要好几个小时才能完成的工作。
(四)积极落实养殖补贴政策,加快规模化养殖快速发展
各地在落实国家、自治区畜禽养殖政策外,还积极落实当地扶持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据温泉调查队反映,在落实好国家针对奶牛、生猪等家畜养殖的保险政策之外,县上统一实施了养殖贴息贷款和棚圈建设补助政策。对农区育肥示范户每批次育肥羊100只以上的,确需新建或改扩建棚圈的,且棚圈面积为
二、 畜禽规模化养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新疆围绕现代畜牧业发展目标,以加快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为重点,充分利用项目资金支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不断提高畜牧业生产规模化、组织化程度,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高。调查中,各地反映的畜禽规模化养殖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
(一)畜禽规模化养殖水平较低,现代畜牧业发展较慢
据调查,受多重因素影响,新疆畜禽规模化养殖还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一是农村生产模式以发展农业生产为主,养殖业为辅,饲养方式特别是牛羊生产仍以散养户养殖为主。其结果造成养殖的牲畜品种质量不高,饲养管理粗放,许多养殖户畜禽养殖还在沿用夏秋季进山放牧,冬春季下山圈养的方式,给科学养殖、防疫带来了许多不便,抵御自然灾害、疫病风险的能力相当弱,生产发展缓慢;二是农村散养户养殖的设备、技术以及生产条件相对落后,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接受现代专业养殖技能比较困难,不能适应现代化养殖业发展需要;三是积极推行的禁牧、休牧、退牧、限牧政策,短期内或多或少影响到畜禽的养殖规模。加之,农区畜牧养殖用地因各种原因在逐年减少,畜牧业发展实际上已经受到农业、林果业生产的影响,受到饲草料短缺的制约,农区畜牧业发展不可避免导致饲料用粮大幅上升。据喀什调查队反映,目前喀什地区的饲料用粮约占粮食的1/3,存在着人畜争粮的问题。博州调查队对农区育肥规模养殖户的调查显示,育肥户普遍反映缺乏饲草料基地,靠购买饲料养畜,饲养回报率低,养殖成本上升,养殖风险加大。2011年,一只羊每天的育肥成本平均达3元,而2005年仅为1.2-1.5元;一头牛每天的育肥成本达8-15元,而2005年仅为3-4元。饲养方式滞后,饲草料短缺,严重制约了牛羊养殖业规模化发展,传统的经营理念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畜牧业经营模式的需要,制约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乡结合部养殖大户较为集中,标准化程度不高
喀什调查队提供的资料显示,在喀什市、疏附县、疏勒县、莎车县、巴楚县、叶城县等县(市)城乡结合部,规模养殖户(指年出栏1000只以上牛羊、万只以上鸡的养殖户)比较集中,在资金、技术、专业人才、信息等方面占有优势,拥有畜禽调运的专用交通工具,条件比较优越,大多数规模养殖户已经形成以育肥、屠宰、批发零售为一体的产业链,市场占有率很高。但城乡结合部人口密集,对畜禽的粪尿处理还缺乏相应的环保措施和废物处理系统,粪便未经处理直接大批量的露天堆放或是直接排入河流,造成对家畜和环境的污染,同时这些大量放置的粪尿也造成了一些人畜疫病的发生。各地在调查中还发现,一些畜禽规模养殖场在建设过程中,为了交通便利,选址不合理,不利于动物防疫;有的畜禽养殖场内饲养密度过大,对畜禽粪便污染缺少综合治理措施;部分养殖小区配套水平低,存在着重圈舍建造,轻配套设施建设,缺乏防疫设施、粪污处理设施等。
(三)规模化养殖融资难,养殖小区建造水平不高
发展规模化养殖对资金的需求量很大,少则几十万元,多则达到上百万元以上。调查中发现,现已达到规模化养殖水平的规模户大多是本地农民出身,由于缺少资金只好采取小步慢跑的发展方式,由于缺乏银行抵押物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只能靠多年的资金积累和滚动发展形成现有的规模。由于规模化养殖发展中尚未形成多元的社会资金投入机制,缺乏资金投入,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建造和发展水平不高,部分畜禽养殖场信息体系建设不健全,缺乏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特别是动物及其产品供销信息严重不畅,导致养殖户对市场风险估计不足,容易盲目跟风,大大降低了养殖场抗风险能力。同时,缺乏具有较大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的驱动,加上专业合作组织运行机制不健全,在信息沟通、生产协调、价格调控、养殖户利益保护等方面作用发挥不够。
(四)从业人员专业技术水平较低,动物防疫难度加大
当前规模化养殖发展粗放的原因之一,是规模化养殖场中的管理、饲养人员专业水平普遍较低,受过专业培训的比较少;有专职兽医的养殖场不多,养殖场兽医大多数是自学兽医,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兽医专业院校教育,专业水平普遍偏低,场主既是管理人,又是饲养员和兽医人员;广大养殖户能够掌握并实际应用的养殖科学技术较少,缺乏掌握科学饲喂技术专业人员及时指导,在养殖生产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无法有效解决,良种、良法、良环、良料、良防、良销的目标还没有实现。据阿勒泰调查队反映,目前养殖小区基本采用传统的药浴池办法,通过将药物与水混匀,浸泡牲畜达到驱虫的效果,废液对环境有很大的影响,而且成本高。每年都有部分牲畜因疫苗应激反应死亡,农牧民因此损失巨大,并承受较大的经济负担,因此不愿配合进行防疫注射。一旦在规模养殖小区发生疫情,容易迅速蔓延,发生重大疫情。另外,基层防疫队伍的不稳定,也使防疫工作难度加大。据温泉县调查队反映,取消防疫收费后,乡镇场畜牧兽医站工作经费更加短缺,造成防疫队伍不稳定,极大地影响了防疫工作的开展,畜牧业生产面临着重大动物疫病的威胁,也使规模化养殖面临着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
三、加快畜禽规模化养殖发展的几点建议
发展经验表明养殖规模越大,经济效益越好,受市场波动影响越小,经济损失也越小。养殖业实现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和效益型转变,必须走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发展之路,新疆畜禽规模化养殖发展道路任重道远。
(一)加快养殖方式转变,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
2011年,作为养殖主要饲料的玉米、麦麸、油渣、小麦秸秆价格不断上涨,加快了散养户退出养殖业的速度,为畜禽规模化养殖发展提供了机遇。因此,各地应结合各乡镇养殖业发展实际,对养殖业进行合理规划和科学布局,确立养殖业发展重点品种、重点区域,分年度逐步实施,以“养殖产业带、养殖小区”建设为突破,以扶持大户为重点,强力推进规模养殖;加大对养殖小区标准化建设督导力度,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加强防疫和环保管理,大力推行无公害养殖生产技术,培育一批产品集中、量大、质优和产销通畅的优质畜禽产品生产基地,打造地方养殖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
(二)充分利用各项扶持政策,加快规模化养殖设施建设
应充分利用国家各项扶持政策,完善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金融资金的投入和支持,合理安排畜牧业生产用地,建立畜牧业发展基金,结合国家项目建设重点扶持一批养殖场;坚持自繁自养,推广优良品种,及时淘汰劣质牲畜,提高饲养管理水平,降低养殖成本;在加快农牧区水利、道路和人工草料基地等基础建设的同时,切合实际制定政策措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富民安居小区的规划及实施方面,着力考虑养殖小区等生产技术设施同步有序发展,从资金、技术、场地、配套设施、防疫、抗险等方面为规模养殖户提供条件,加大农村信贷对规模户资金扶持力度,切实将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只有扩大畜禽养殖规模,有效增加供给量,才能稳定畜牧业产品市场价格。
(三)创新规模化养殖生产机制,全面完善养殖产业链条
应鼓励、引导养殖大户通过合伙、股份合作、股份制等形式进行集中化、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生产;引导帮助有条件的牛羊规模养殖户向饲料生产、配种、销售和加工(屠宰)等业务延伸,或与相关的上下游企业签订长期供应合同或战略合作协议;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产销中的作用,实现畜产品就地转化增值,使广大养殖户快速得到养殖的高效益,推动养殖产业不断循环发展;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帮助申报区级或国家级龙头企业,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从而更好地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通过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推动“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周边小规模养殖发展,形成规模养殖示范效应,推动养殖产业化建设进程。
(四)加快科技引导作用,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
一、 畜禽规模化养殖发展特点
Copyright © 2018 -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统计局新疆调查总队 电话:0991-2691243 传真:0991-2691243
地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新华南路379号键龙大厦22层 邮编:830001 新ICP备 06003784号-5 网站标识码:bm36000031 新公网安备 650102020010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