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01220_3746_wap.html
今年以来,新疆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和自治区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在新的起点上,抓住历史性机遇,努力发展现代畜牧业,积极应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有力地促进了全区畜牧业发展。
一、主要畜禽生产情况
今年前三季度全区畜牧业生产受去冬今春相继发生的多种自然灾害影响,主要畜种牛、羊的存栏均有所减少。
据测算,与去年同期相比,2010年前三季度全区猪、牛、羊的出栏达2471.44万头(只),减少1.8%。其中:生猪出栏为158.33万头,同比增长3.96%;牛出栏149.33万头,同比增长12.46%;羊出栏为2163.78万只,同比减少3.04%。前三季度家禽出栏3679.76万只,同比增长4.78%。
据测算,2010年前三季度全区猪、牛、羊的期末存栏达 4584.36 万头(只),同比减少6.0%。其中:猪期末存栏为180.48万头,同比下降2.38%,其中:能繁母猪期末存栏为19.85万头,同比下降9.77%;牛期末存栏398.65万头,同比下降2.09%;羊期末存栏为4005.23万只, 同比下降6.53%。前三季度家禽期末存栏2840.53万只,同比增长39.32%。
据测算,2010年前三季度全区猪、牛、羊肉产量达到67.59万吨,同比增长3.14%。其中:猪肉产量为11.36万吨,同比增长11.37%;牛肉产量为23.20万吨,同比增长为11.92%;羊肉产量为33.03万吨,同比下降4.54%;禽肉产量达到6.09吨,同比增长5.73%;禽蛋为15.14万吨、同比增长11.24%;牛奶产量 78.0万吨,同比增长5.85%。前三季度绵羊毛产量为2.46万吨,同比下降2.82%。
二、羊的存栏、出栏和羊肉产量均有所下降
人口不断增长,羊的数量却在减少,由于消费习俗的不同,羊的需求逐年增加,羊的生长速度也没有像生猪那么神奇,所以供给的增加不像猪肉那样富有弹性,羊肉价格自然呈现上涨,导致羊的存栏、出栏和肉产量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
(一)去冬今春全区各地相继发生的多种自然灾害,给羊的生产带来一定影响。
(二)有些地区实行农区羊只禁止在牧区饲养的措施,由于在农区饲养成本比牧区高,导致羊肉成本增加,价格上涨。
(三)草地、饲草料不足。全区畜牧业主要以逐水草放牧的散养方式为主。随着牲畜数量的增长,超载放牧,加之一些地方干旱缺水,造成草场植被严重退化。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后,一部分草场实行禁牧、休牧、轮牧等,用于放牧的草地数量有所减少。出于草畜平衡、养殖效益的考虑,主产牧区推行了“小畜换大畜”的政策,造成养羊的数量减少。
(四)传统的散养模式效益低下。羔羊价格、饲料价格和人工费用不断上涨,导致养殖成本不断增加,反映出目前羊只的生产方式的增产能力存在问题,一家一户的散养方式难以适应市场化发展需要。
三、主要畜禽生产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一)自然灾害影响畜牧业生产
去冬今春以来,全区气候异常,连续出现21次不同程度的天气过程,北疆连续多次出现强降雪降温大风天气过程,持续的暴雪、低温寒潮、大风等灾害天气相互叠加形成罕见复合型气象灾害,造成全区9个地州31个县市52万牧民受灾,受灾牲畜1010万头(只),占当地牧区牲畜总头数的80%以上。据统计,截止4月6日,全区因灾死伤牲畜25.46万余头(只),其中死亡牲畜13.31万头(只),母畜流产12.15万头(只),瘦弱畜404万头(只),倒塌牲畜棚圈15682座,牧业直接经济损失4.5亿元。
(二)牧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以饲草料基地为主的配套设施建设没有跟上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要求。草原畜牧业仍然没有完全摆脱靠天养畜的落后生产方式和以数量扩张为主的传统发展模式,生产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的问题十分突出。大部分牧区交通、通讯不便,文化教育、卫生医疗条件落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牧民的健康保障和下一代的教育等民生问题需要更多的关注。
(三)草原生态环境依然脆弱
草畜矛盾依然突出,草原生态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虽然经过多年治理,全区草原生态恶化的趋势有所遏制,但仍有80%以上的草原存在着不同程度退化、沙化的问题。畜牧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监测预警和防灾应急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虫鼠害、毒害草防治面积不足实际发生面积的20%。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建立,草原征占用与草原保护、牧民利益之间的矛盾仍较为突出。
(四)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严峻
动物疫病防控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全区周边国家动物疫情复杂,建立和巩固国家西部生物安全屏障的任务十分艰巨。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依然存在预防控制体系建设不均衡、监测预警信息网络化设施不完善、动物卫生监督体系不强、应急防疫物资储备不足、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尚未建立、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难以启动等问题。国家取消畜禽防疫费后,造成村级防疫员收入下滑,一定程度地影响了基层动物防疫队伍的稳定和防疫工作正常开展。动物防疫工作缺乏足额资金保障,“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现象日益突出。
(五)畜禽良种繁育体系难以满足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要求
畜禽良繁体系松散脱节,畜禽“原种场、扩繁场、商品场”层次不分明,设置不配套,良种牛和肉用羊种源基地建设急需加强;国家和自治区实施的良种补贴提供的种公畜数量与农牧民的实际需求量相差甚远;种畜禽质量监控和执法管理工作薄弱,种畜禽质量检测监控体系和地方配套法规不健全,难以实现对种畜禽生产、推广和使用全程监管。
(六)畜牧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畜牧业科技贡献和科技成果转化水平相对较低,科技促进畜牧业生产发展的作用发挥不足。畜牧技术服务体系薄弱,硬件条件差,基层畜牧业技术服务人员的技术素质和水平不能适应现代畜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同时,随着全区畜牧业加速转型和发展起点的不断提高,产业季节和周期波动加剧、畜牧业生产安全隐患增多、养殖成本刚性增长、环保压力不断升级、养殖比较效益下降等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更加尖锐,畜牧业进一步发展的难度不断上升。
四、对策与建议
(一)大宗牲畜出栏和存栏的下降应引起高度重视
牛羊等大宗牲畜的出栏和存栏同时下降现象,在近几十年当中几乎没有过的。为确保新疆畜牧业生产健康发展,希望政府部门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加大对牛羊规模养殖的支持力度,推动农牧民发展牛羊生产的积极性。在全力应付第四季度牛羊肉的刚性需求的同时,想方设法做好保留母畜工作和安全越冬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平抑牛羊肉市场价格,维护肉价稳定,避免牛羊养殖恶性循环局面的产生。
(二)加强灾情监测与防控 ,提高畜牧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新疆是气象灾害多发区,旱、洪、冻、雪、风等灾害频繁发生,各级政府应密切关注极端天气变化,对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尽早采取应对措施,确保农牧民灾年不减收。
(三)大力推进以高标准饲草料基地建设为核心的牧民定居工程,进一步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工作
以牧民定居为核心,以人工饲草料地建设为重点,实施好退牧还草工程和自治区高标准人工饲草料地项目。积极推进草原三项基本制度的落实,建立草原资源评价体系,进一步加强草原鼠虫害及毒草害草的防治工作,继续加快建立全区草原生物灾害预警监测和控制体系。为从根本上扭转全区草原畜牧业连年受灾、被动抗灾的局面,全面提高牧区草原畜牧业防灾减灾能力,全区应建设畜牧业防灾应急饲草料库工程,增强抗灾能力,减轻自然灾害给畜牧业造成的损失,最大程度降低灾害损失,降低救灾行政成本,为全区畜牧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四)大力发展家禽和鱼类养殖
在牛羊肉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下,肉禽具有一定的食品替代性,居民短期内可以选择肉禽和鱼类以代替牛羊肉,来满足膳食需要。
(五)加快推进牲畜机械化转场
据调查测算,新疆需要季节性长期在天然草场放牧并进行秋冬季、冬春季长距离转场的牲畜,占年存栏牲畜总头数的60%左右。但天然草场大都分布在天山、昆仑山、阿尔泰山、阿尔金山深处,转场路途遥远,交通困难,远离农区和牧民定居点,生产生活条件很差,有些地方连人畜饮水都十分困难。每年转场,特别是冬春季牲畜转场距离大多在100-300公里,人工徒步转场一般要走10-15天,沿途大多经过戈壁沙漠、高山大川,条件十分艰苦,这种艰难的人畜长距离大搬家,肥羊走瘦、瘦羊走病、病羊走死,怀胎母羊流产是常见的事。途中碰上暴风雪、沙尘暴和大雨洪水泥石流,人畜伤亡事故也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应该把全面推广牲畜机械化转场作为实现传统落后的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抓紧抓好。
Copyright © 2018 -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统计局新疆调查总队 电话:0991-2691243 传真:0991-2691243
地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新华南路379号键龙大厦22层 邮编:830001 新ICP备 06003784号-5 网站标识码:bm36000031 新公网安备 650102020010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