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上半年,新疆农业和农村经济平稳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消费市场繁荣,价格水平反弹强劲,企业信心指数继续攀升,全区城乡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从总体上看还存在着制约新疆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矛盾,突出表现在受今年气候变化影响,部分地区农作物受灾、农业生产成本上升侵蚀农民收入增长,农业生产面临不少困难,同时粮油肉禽蛋等生活必需品价格的迅速上涨,加重了城乡居民家庭负担,企业融资困难的矛盾加剧。
一、城乡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
(一)农村经济平稳发展 存在问题不容忽视
1.夏粮产量略有减少。
据测算,2010年新疆小麦播种面积为1680万亩,较上年减少50万亩,减幅2.9%,其中地方农户小麦播种面积1330.97万亩,与上年基本持平;地方非农户小麦播种面积116.39万亩,较上年增加9.4%;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小麦播种面积232.66万亩,较上年减少21.1%。夏粮预计产量为628万吨,较上年减少17万吨,减幅2.6%。小麦产量下降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小麦播种面积减少。去冬今春以来,由于北疆冬季持续暴雪,大部分冬麦产区发生不同程度的雪腐、雪霉病,尽管冬麦面积较上年增加,但返青率低于去年;春季持续低温使得春小麦播种时间普遍推迟,错过了最佳播种期,春麦播种面积明显下降。据对南、北疆农业生产情况的调研分析,小麦长势整体略差于去年,预计单产略有下降。同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大面积减少了小麦种种植。
2.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呈两增一减趋势。
(1)棉花全年预计面积增加4.5%。据农户调查资料,今年农户棉花全年种植面积为较上年增加4.5%。棉花是农民种植业收入较高的品种之一,由于政策引导及2009年棉花收购价格一路走高,农民种棉积极性有所增加,其主要原因一是收益比较优势降低。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大粮食生产支持力度,助推了粮食价格上涨,棉花种植收益比较优势降低,去年植棉毛收入在1100元/亩左右,低于小麦和玉米种植收益,造成棉农的种棉积极性不高。二是棉花生产用工成本偏高。一方面,棉花从种植到采摘,田间管理较种植粮食既费工又费时,且成本偏高;另一方面,棉花种植收益受市场因素影响较大,风险偏大。其三今年天气状况不利于棉花生长。4月份,受南疆持续低温沙尘天气和北疆持续低温降水天气影响,棉花播种较往年明显推迟,南疆棉区4月初才开始播种棉花,北疆棉区4月下旬才大面积播种,5月份出苗后,南、北疆部分棉区遭受大风、冰雹、降雪等自然灾害影响,棉苗损失严重,生长缓慢。
(2)油料作物全年预计面积较上年减少3.9 %。其中油菜籽全年预计面积较上年减少15.6%,油葵全年预计面积较上年增加1.7%。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市场需求的影响,油菜籽和国内食用油价格一路走低,多数农户对2010年价格预期不高,持悲观情绪,种植积极性不高。
(3)糖料作物种植面积较上年增长8.4%。2010年新疆甜菜全年预计播种面积较上年增加8.4%。这主要是新疆甜菜主产地的糖厂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与当地甜菜种植户在播种前签订了具体的合作协议,使农民降低了生产风险,提高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3、蔬菜类作物全年预计面积减少。据全年预计情况显示,2010年上半年新疆蔬菜种植面积减少6.9%,这主要是由于南疆地区蔬菜种植面积大范围减少,减幅达到15.0%,而北疆蔬菜种植面积保持快速增长,增幅达到13.7%。
4.畜牧业生产存栏略增、出栏上升。据测算,上半年全区猪、牛、羊的出栏达2003.07万头(只),同比增长9.1%。其中:生猪出栏为126.00万只,同比增长12.4%;牛出栏141.54万头,同比增长35.3%;羊出栏为1735.53万只,同比增长7.1%。一季度家禽出栏2339.42万只,同比增长0.1%。
据测算,上半年全区猪、牛、羊的期末存栏达 5373.17 万头(只),同比增长0.2%。其中:猪期末存栏为178.60万头,同比增长6.9%,其中:能繁母猪期末存栏为23.84万头,同比增长1.4%;牛期末存栏436.05万头,同比增长0.7%;羊期末存栏为4758.52万只,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上半年家禽期末存栏3185.06万只,同比增长34.6%。
据测算,上半年全区猪、牛、羊肉产量达到53.75万吨,同比增长11.1%。其中:猪肉产量为8.20万吨,同比增长9.0%;牛肉产量为18.35万吨,增长为22.5%;羊肉产量为27.20万吨,增长5.0%;禽肉产量达到4.55万吨,同比增长28.9%;禽蛋为11.31万吨、同比增长4.7%;牛奶产量 54.37万吨,同比下降0.8%。上半年绵羊毛产量为2.13万吨,同比增长7.1%。
(二)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消费明显上升
今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01.98元,同比增加536.06元,增长8.8%,剔除物价上涨因素影响,实际增长5.1%;人均消费性支出4730.10元,同比增加402.62元,增长9.3%,剔除物价上涨因素影响,实际增长5.5%。城镇居民家庭收支呈现平稳增长趋势。
上半年全区农民人均现金收支人均现金收入1919.47元,同比增加183.75元,增长10.6%,现金支出3001.31元,同比增加296.34元,增长11.0%。畜产品价格的上涨和各类惠农政策补贴到位是上半年农民收入增加的主要影响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全区农民收入构成中工资性收入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上半年全区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221.47元,增加41.99元,增长23.4%。从工资性增收内部构成的贡献率来看,与上年相比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表现为外出从业收入的贡献率加大,上半年外出从业收入对工资性收入增加的贡献率为36.6%,同比提高30.6个百分点。
(三)市场物价涨幅趋升 宏观调控尚需努力
今年上半年,新疆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3.6%,涨幅比去年同期提高3.3个百分点,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4.2%,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3%;分类别看食品类价格上涨8.7%,工业消费品类价格上涨0.8%。从分月走势看,1月份涨幅即达3.1%,是半年中涨幅最小的月份;2月份受春节、元宵节需求旺盛的拉动,市场物价快速上扬,涨幅达到4.1%;3月份,物价有所回落,为3.2%;4、5月又回升至3.7%和3.8%;6月份略有回落至3.7%。从各类别看,构成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的八大类商品呈现出“七涨一降”的态势,除衣着类外其他七类具有不同程度的上涨。上半年,食品类价格上涨8.7%,影响总指数上涨2.95个百分点,影响程度为82.2%,是CPI上涨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鲜菜类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17.7%,鲜蛋类上涨10.8%,肉禽及其制品类上涨10.7%,粮食类上涨7.8%,水产品类上涨5.5%,鲜瓜果类上涨4.1%。
新疆前5个月CPI已达3.6%,比全国同期还高1.1个百分点,增大了新疆地区通货膨胀的预期。当前新疆的CPI上涨仍然是结构性的,但如果这种结构性上涨得不到有效控制,将会在全疆范围内引起明显的通货膨胀,导致的结果简单的说就会使价格信号失真,使一些收入较低的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降低本地区产品的出口竞争能力等。CPI上涨对低收入居民生活产生较大影响。同时上半年虽然全区农资价格仅上涨了2.3%,但除1月份下降0.1%外,其余各月均是上涨的,上涨的幅度分别是1.5%、2.3%、2.3%、4.0%及3.6%,且涨幅总体是上升的,其中农用机油、饲料、产品畜三项涨幅分别达14.1%、18.7%及21.4%。如果逐步上升的农资价格涨幅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又会进一步增大农产品生产成本,进而形成新的涨价因素。
据测算2009年物价上涨对今年的“翘尾”影响达到2.1个百分点,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因素中近五成源于去年的滞后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影响到上半年,而且到三季度还会达到顶峰。
上半年新疆工业品出厂价格累计指数为139.8%,与上年同期(以下简称同比)相比上涨39.8%,比上年同期扩大63个百分点,剔除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和石油加工、炼焦加工业两大行业,新疆PPI实际上涨11.1%。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累计指数为135.2%,同比上涨35.2%,比上年同期扩大47.6个百分点。从一、二季度情况看,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分别上涨46.3%和33.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分别上涨42.3%和28.2%。虽然在高位运行,但呈逐月减缓的趋势。预计下半年重要生产资料价格总体依然呈现涨势,但PPI涨幅将趋缓。
(四)企业家信心指数继续上升 企业景气指数升幅加大
企业景气调查结果显示:二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32.8,在今年一季度明显上升的基础上继续提升,分别比一季度提高2.9点,比上年同期提高16.5点。有39.2%的企业家对行业总体运行状况表示“乐观”,54.5%的企业家认为“一般”,6.3%的企业家认为“不乐观”。与上年同期相比,各行业企业家信心全面提升,八大行业全部上升,其中六大行业上升幅度达到两位数,最高达到37.0点;。二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为132.1,比上季度提高7.0点,比上年同期提高16.7点,升幅高于一季度5.8点,反映了企业生产经营持续向好态势进一步增强。
二、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异常天气多发给农业生产带来较大影响
今年以来,我区连续遭遇强降雪、大风、持续低温、霜冻、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多种自然灾害交替叠加发生,给农业生产造成重大影响,特别是3月中旬进入春播以后,频繁的大风、沙尘暴、冰雹、降温等灾害性天气,使全区近350万亩农作物受灾。灾害性天气导致农作物生育期普遍推迟,给农业生产整体造成不利影响,特别是对春麦、蔬菜生产影响较大,预计全年小麦、蔬菜产量有所下降。
2.农田水利设施滞后
近年来,国家、自治区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但因历史欠帐多,全区大中型河流控制性水利调蓄工程匮乏,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防洪、抗旱应急能力较弱,影响农业发展后劲,农业防灾减灾任务十分艰巨。
3.农民增收难度加大
上半年,我区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919元,增长10.6%,但家庭经营收入1458元,占76.0%,仅增长4.6%。农村劳动力转移及非农产业就业能力差,尽管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23.4%,高于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速12.8个百分点,但仅占总收入的11.5 %,比重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较大。
(二)粮油肉禽蛋价格的上涨对城乡居民家庭生活带来较大影响
由于粮油类、肉禽蛋水产品类、蔬菜类等主要食品和副食品价格的上涨,城镇居民的食品消费支出明显增长。其中,粮油类人均支出269.90元,同比增长6.6%;肉禽蛋水产品类人均支出454.02元, 同比增长7.4%;蔬菜类人均支出180.59元, 同比增长9.5%。与此同时,受市场价格持续走高影响,消费环境发生变化,城镇居民家庭部分副食品的实际消费量则出现不同程度的缩减。调查数据显示,上半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羊肉4.45千克,同比下降12.9%;人均消费牛肉6.61千克,下降2.1%;人均消费鱼、鲜菜和鲜乳品等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三)流动资金短缺,企业融资存在困难
新疆企业流动资金短缺长期紧缺的问题是由来已久的问题,二季度新疆企业融资景气指数82.8,继续处于相对不景气区间,与一季度相比下降0.9点,企业流动资金景气指数92.3,与一季度相比下降2.2点。除社会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六大行业景气指数不同程度有所下降。企业融资困难,融资景气指数长期在不景气区内运行的问题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三、建议:
(一)农业与农村工作
1.狠抓作物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工作 确保全面丰收
加强农作物田间管理和小麦收割期的气象监控,特别是重点关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气象变化,加强田间管理,预防各种病虫害发生,组织好小麦的适时收割和颗粒归仓,降低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积极探索并发展多熟高效种植模式,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进一步加大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节水农业的开发力度,为农业生产创造良好的条件。
2.加强灾情监测与防控 提高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新疆是气象灾害的多发区,旱、洪、冻、风灾害频繁发生,各级政府应密切关注极端天气变化,对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尽早采取应对措施,确保农牧民灾年不减收。
3.引导调优种植结构 确保农民收入稳步增加
按照自治区粮食生产“自给有余”的原则,合理引导农民优化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合理调控小麦播种面积,稳定棉花播种面积,适度控制油料种植面积连续下滑的趋势,努力使经济作物种植结构更加适度、合理,为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奠定基础。
4.正确认识农民增收形势
面对农民收入增幅回落和增收压力不断加大的形势,各地要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切实提高认识,建立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抓住政策有利的机遇,从根本上保护农民的利益。要更多地运用市场调控和经济手段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着力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要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促进农村经济保持健康快速发展,高度重视增收问题,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确保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5.抓好农民工外出就业工作
农民工外出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目前,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我区农民收入主要来源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撑点之一。要继续加快小城镇建设,为农村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提供更大空间。要积极发展和引导民营经济,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健康快速成长,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积极开展特色培训和对口培训,提高农民就业率,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据对吐鲁番、玛纳斯、沙湾等县、市调查,由于今年棉花种植面积减少,农民外出打工积极性很高。各地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组织农民外出打工,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创造就业岗位,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本乡镇二、三产业上来,推动二、三产业发展。
6.加大政府对农业的补贴和支持力度
由于农业产业的特殊性,对农业采取一定的补贴政策,以支持农业稳定发展。近几年国家出台的各项惠农政策对农民增收起到了促进作用,各级政府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提高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强化相关优惠政策,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促进农业发展,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继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鼓励和引导农民增加投入,进一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同时,要建立完善科学有效的抗灾减灾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确保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7.控制农资价格过快上涨
进一步规范农资市场,整改市场环境,建立有效的农业生产资料质量管理体系,控制农资价格过快上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今年以来,农用生产资料价格,特别是化肥价格虽然得到了控制,但是和农产品价格相比还是过高,这在很大程度上消减了各项补贴和粮食价格上涨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因此,各级政府必须采取措施加大对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流通环节的监管调控力度,以进一步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降低生产成本,严厉打击制售伪劣农业生产资料的行为,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8.建立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
要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通过培育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对农户的带动能力;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突出特色,支持和鼓励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从根本上增加农民收入
(二)市场物价方面
1.加强重要产品的价格监测和调控
进一步加强对国际经济及价格情况的监测,特别是加强对粮食、石油、煤炭、钢铁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国际国内市场价格的监测,加强对国内外价格差距大,可能对国内市场和相关产业带来冲击的重要商品的国内、外价格的监测,防止重要商品价格的大幅度波动。
2.努力保障市场供应
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搞好粮油、肉蛋奶、蔬菜等重要食品的组织、供应、运输和贮存工作,健全重要农产品储备体系,加大粮食、食用油的仓储数量及投放量,掌握好适时投放的时间;确保肉类等副食品市场的供应;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通力合作,保证城乡居民基本生活必需品不断档、不脱销。
3.逐步完善对弱势群体的生活保障机制
为缓解物价指数刚性上涨与低收群体支付能力可能下降的矛盾,建议进一步完善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认真检查、落实城乡贫困和特困对象的各项救助措施;有关部门要做好低收入阶层扩大就业、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等工作,努力提高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切实消除零就业家庭;根据物价上涨情况,适当增加对低收入群体、生活困难者的生活补助。从而增强低收入群众对价格变动的承受能力,从整体上保证城乡低收入群众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明显降低。
4.严格控制相关价格上涨政策的出台,防止造成物价攀升
严格控制各类公用事业、公益服务和居民必需品价格上涨项目的出台,把握出台提价项目的时机和幅度,错开出台时间,减少调价项目对物价带来负面效应和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5.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协作,加大执法力度,切实维护市场秩序
工商、税务、物价、食品、卫生等部门要积极协作,加大粮油肉蛋等农副产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供求及价格的监测检查工作力度;加强市场巡查,注意发现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深入分析、准确把握其价格变动趋势,做好分析、预警、预报等工作,防止价格异常波动;严厉打击乱加价、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借机哄抬价格牟取暴利,以及随意抬高商品等级、以次充好等各种扰乱市场物价的价格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