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00915_3703_wap.html
2019/8/13 下午4:07:20 星期二 新疆调查微讯 国家统计局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发布>信息分析

初级生产资料价格变动分析及预测

2010年09月15日 访问量:
前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不仅仅是产能大国,也成为耗能大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初级生产资料的需求进一步增强,一方面国内资源稀缺,另一方面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将对中国经济增长构成制约,如我国60%的铜精矿、50%以上的氧化铝、40%的石油、30%以上的铅精矿都来自进口,国际上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贸易摩擦增加,可能对我国一些产业造成冲击。目前,资源短缺不仅对我国高能耗和高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提出严峻挑战,而且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另外,不稳定的国际政治经济局势以及我国经济的对外高度依存性,使得国内经济管理必须十分关注初级生产资料价格变动情况。
我国初级生产资料价格在浓重的行政调控色彩背景之下,限制了合理的要素市场机制形成,造成我国经济管理长期处于被动地位,进而阻滞了宏观经济“平稳运行”,长此形成的国民经济体系必然结果是产业失衡、区域发展差距逐步拉大、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投入严重不足。尤其是农矿产品价格长期低位运行的危害,促使我国必须进行改革,价格改革新的历史起点促使我国初级生产资料价格改革成为重头戏。
一、初级生产资料价格及影响因素
1.初级生产资料的需求价格
是由初级生产资料的边际效益确定的,它取决于在边际条件下增加单位初级生产资料给用户带来的效益(对初级生产资料的直接消费者是效用,对初级生产资料进行进一步加工生产者是增加的利润)即边际消费者的愿付价格,它受初级生产资料综合利用开发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也受该初级生产资料的替代产品的价格的影响等。
2.初级生产资料的供给价格
初级生产资料的价格构成为:
供方价格(P)=该种资源每吨初级生产资料的资源转让费(Pt)+每吨初级生产资料的勘探费(Ft)+该种初级生产资料的长期成本(AC)+税金(T0)+环境治理费(Cr)
其中:某种质量初级生产资料价格,P=VS+ΔP或ΔP=P-V。
VS—同类矿产品由劣等资源生产的矿产品的售价。
3.初级生产资料价格模型
初级生产资料价格模型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为基础,建议初级生产资料的价值评价模型为:V=(Pt+Ft)Q+TC+Ir(A/P,i,n)+Cr
其中,V—初级生产资料价值
Pt—同种生产资料在市场供需均衡条件的价格或资源转让费,元/t
Ft—每吨生产资料探明储量的地质勘探费,元/t
Q—生产1吨生产资料消耗的探明储量
TC—平均单位生产资料生产经营成本及销售费用
Ir(A/P,i,n)—生产单位生产资料的固定投资额的现值
Cr—环境重置成本
由此可见,通过设立环境重置成本反映初级生产资料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可以融入市场导向的价格模式。
见于初级生产资料的价格评价模型为:P=V+P+T0,则P-V得到的就是矿业企业的利润P和国家的税费收入T0
由此可证明,国家可以通过税费有效调节初级生产资料价格,而且国家宏观调控手段可以融入初级生产资料的市场导向定价模型。
4.初级生产资料价格影响因素
初级生产资料价格水平是由众多的影响因素交互影响汇聚而成。各种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影响方向是不尽相同的。我们将影响初级生产资料价格的因素分为如下7类。
(1)供求状况。供给和需求是初级生产资料价格水平形成的两个最终因素,其它一切因素,要么通过影响供给,要么影响需求来影响价格。例如,理论分析表明,油价上升会抑制消费,消费下降导致价格下滑,从而把油价调整到市场认为合理的价位上。但现在的石油价格与经济理论界和石油行业的预期相反,石油价格持续上涨的同时伴随着石油消费量持续上升。对于这一悖论的解释,只能站在全球高度上,用跨学科、跨专业的视角来看待它。具体地说,就是要全面分析全球能源消费结构、总量和价格形成机制。
(2)生产(开采)技术水平。初级生产资料价格与初级生产资料生产技术水平和选冶技术水平的发展密切相关。近百年来,在人类对初级生产资料需求大增的情况下,伴随高效方法和先进技术的应用,相对而言,初级生产资料的价格并未大幅度增大,而是稳中有降。
(3)储量水平及区位条件。储量品位对初级生产资料价格影响是显然的。储量大品位高的初级生产资料,开采的经济价值大,初级生产资料的经济价值就高。影响初级生产资料价格的区位条件有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和交通地理区位。自然地理区位包括矿区地形、地貌和矿区气候。经济地理区位和交通地理区位包括水、电、原材料、劳动力供应状况、周围经济文化发达程度、交通状况。区位条件对初级生产资料价格影响很大。
(4)政策因素。影响初级生产资料价格的行业法律、规章、制度,如:《矿产资源法》、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初级生产资料税收制度以及可能出台的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
(5)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状况、通货膨胀和政府的经济政策。这些因素对初级生产资料价格的影响比较复杂。
(6)社会因素。主要有政治安定程度、社会治安程度等。
(7)其他因素。有国际经济状况、军事冲突、国际垄断与竞争等,这些因素有时对初级生产资料价格产生重大影响。
(五)发达国家初级生产资料资源战略
由于全球资源分布不均匀和资源在国家经济安全中的基础地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资源问题,尤其是发达国家从没有停止过争夺国际资源的活动。长期以来,以美国、日本、加拿大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将实施全球资源战略作为国家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金融等政策有机结合,并随着国内外形势变化适时调整,确保国家经济安全。由于国情不同,各国推行全球资源战略的方法和措施也有所差别。
1.美国初级生产资料的全方位确保战略
美国是世界上重要的初级生产资料大国,同时也是最大的初级生产资料消费国和贸易国。美国的石油和许多重要矿产的进口依存度均超过50%。因此,美国的外交核心就是要确保在全球范围内拥有持续、稳定和价格合理的资源供应。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美国已建立起面向全球多层次、多渠道的矿产资源供应保障体系。美国全球资源战略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建立庞大的战略资源储备体系。美国是世界上实行资源战略储备最早、品种最多、储备量最大的国家。早在1939年美国就开始实行矿产品储备,到1985年储备的战略资源达到63类93种,包括石油、铀、铝、锑、铬、黄金等重要初级生产资料。随着国内外资源供需形势变化,不断增加资源储备品种。
(2)通过经济援助和投资,控制他国的战略资源。发展中国家要开发本国资源,缺乏资金和技术,美国正是利用这一点,通过给予经济援助和资金投入等手段,有效控制拉美、非洲、中东等地区的石油、天然气,金属和非金属矿产等战略资源。
(3)大量购买和使用全球廉价的资源。在第一次石油危机发生之前,全球矿物原料价格十分低廉,美国则以此为契机大肆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使其经济在利用廉价资源的基础上得到快速发展。
2.日本以建立初级生产资料基地为核心的稳定供应战略
日本的初级生产资料种类较多,但资源量非常有限,能源矿产和重要金属矿产的进口依存度超过90%。日本是典型的依靠本国发达的工业和先进技术,以进口初级生产资料和其他工业原料,生产、加工和制造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从而发展本国经济的国家。为了保证经济发展对初级生产资料的需求,日本政府制定了完善的全球资源战略和利用国外资源长期规划。日本的全球资源战略所采取的举措有:
(1)实施海外矿产勘查补贴计划,建立境外矿产资源基地。日本作为一个矿产资源极为贫乏的岛国,通过积极推行海外矿产勘查补贴计划,鼓励境外开矿,获取全球资源。海外矿产勘查补贴计划主要通过金属矿业事业团和海外经济合作基金等机构实施,对日本公司开展海外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及矿山基本建设提供资助或贷款担保。日本政府还通过财政、税收、金融、外交等手段,鼓励国内矿业企业与国际投资机构、跨国矿业公司及资源公司加强合作,广泛参与全球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以谋求建立稳定的矿产资源基地。正是通过海外矿产勘查补贴计划,在许多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建设了一批海外矿山,保障了矿产资源的稳定供应。
(2)建立战略资源储备制度。日本的资源战略储备始于1983年,储备的矿产有石油、煤炭等能源矿产,镍、钼、铬等金属矿产,稀有金属和稀土原料矿产等。日本的矿产储备分为国家储备和民间储备。已建成国家石油储备基地10座,石油的储备目标为5至6个月的国内消费量;稀有金属的储备目标为60天的消费量,国家储备和民间储备分别占70%和30%。
3.加拿大的初级生产资料金融和信息战略
加拿大的初级生产资料资源丰富,矿业经济发达,长期实行“资源立国”战略。加拿大拥有多个具有世界级经济实力的矿业跨国公司,矿产勘查开发技术先进,海外矿业经营卓有成效,有“世界矿业金融中心”之美称,对国际矿业活动有一定的控制力。加拿大全球资源战略所采取的重要举措是:
(1)建立世界矿业金融中心,从金融和信息方面控制国际矿业活动。加拿大是世界矿业金融中心,全球矿产勘查资金的1/5是来自加拿大的股票交易市场。利用金融中心的融资优势,勘查、开发国外矿产资源,进一步巩固和加强矿业国际竞争力。
(2)加强优势矿产在国际市场上的垄断地位。通过税收、保险等优惠政策,鼓励加拿大矿业跨国公司在国外进行矿产风险勘查和开发,确保其优势矿产在国际市场的垄断地位。
(3)大量出口资源性产品。加拿大是世界上最大的矿产品出口国之一,生产的矿产品80%出口,矿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很大。
二、我国初级生产资料价格变动分析
初级生产资料主要是工业原料,初级生产资料价格(The Price of Primang Products)变动的特点,一般说来,是涨、跌幅度较大;如果一般经济行情有变化,它的涨、跌反应也比较快。更值得注意的是,发展中国家输出的初级生产资料,经常受到经济发达国家垄断组织的压价,特别是有些发展中国家至今还没有摆脱单一经济状况,主要依靠一、二种初级产品出口作为外汇收入的来源,那就更容易遭到垄断低价的盘剥。所以一般说来,初级生产资料价格尽管有暴涨的时候,但不用很久可能就遭到压抑而出现暴跌。从较长远的时间看,初级生产资料价格即使有所上升,但总是远远跟不上发达国家出口的工业品。如果主要是由发达国家输出的初级生产资料(例如:某些矿产品),它们除了一般地具有原料品价格变动的特点外,还在不同程度上具有垄断性。
下文就我国初级生产资料中的原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等金属矿产品以及粮食(谷物)、棉花价格变动进行定性分析研究。
1我国原油价格变动现状
我国作为石油净进口国,是世界上石油产品需求量最大的国家之一。2007年石油进口依存度已经达到47%。自1998年我国原油价格与国际接轨之后,无论原油出厂价格还是购进价格变动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世界油价的波动。
(1)近10年我国原油价格持续上涨
表2-1 1998~2008年中国原油出厂、购进价格变动情况
 份
原油出厂价格指数(%
原油购进价格指数(%
以上年价格为100
以1998年价格为100
以上年价格为100
以1998年价格为100
1998
 95.39
100.00
87.65
100.00
1999
153.28
153.28
147.95
147.95
2000
146.37
224.36
138.59
205.04
2001
 71.98
161.49
71.90
147.43
2002
 94.08
151.93
94.35
139.10
2003
119.76
181.95
119.37
166.04
2004
120.34
218.96
117.10
194.43
2005
131.08
287.02
130.75
254.22
2006
122.30
351.02
119.75
304.43
2007
101.93
357.79
102.35
311.58
2008
122.55
438.48
124.96
389.36
20世纪90年代末期,国际石油价格持续低迷。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1998年12月布伦特原油创下9.55美元/桶的12年来的新低,当年我国原油出厂价格和购进价格环比指数分别为95.4和87.7(见表2-1)。石油价格的低价位运行严重损害了产油国的利益,因此OPEC成员国团结一致,“限产保价”是近十年国际石油价格不断上涨的主要原因。虽然在2001年和2002年受“9.11”影响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调, 但油价很快开始了新一轮的上涨,2008年我国原油出厂价格和购进价格基比指数达到438.5和389.4。此外,全球经济发展对石油需求的增加以及国际投机资本在国际原油期货市场的投机活动都推动了国际油价持续上涨。
(2)近年原油价格变动剧烈
2001年美国9.11事件后,国际市场油价产生剧烈波动,原油价格短时间在恐慌的气氛下猛涨, 9月中旬起,原油价格迅速止涨回落,原油平均价降至每桶18美元以下。2002年国际原油价格每桶在25美元左右。2003年3月伊拉克战争打响以后,价格便开始加速上涨,冲高到每桶30美元以上。2004年10月一度涨到每桶56.67美元,到年底又暴跌至每桶42.12美元。2005年3月起,石油价格开始新一轮猛涨,年底保持在每桶60多美元的价位上。2006年由5月的每桶70美元左右升至7月的77美元,而l0月又跌至每桶60美元。
2007年2月国际原油价格探底降至每桶50美元,然后就开始一路震荡上行,7月份接近每桶80美元,8月份回调至每桶70美元,10月份突破每桶90美元,11月份一度上探每桶100美元。
2008年伊始终于突破每桶100美元大关,并一路飚升至7月的147美元,但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突然爆发,很快出现了一波急跌行情,仅用了5个月的时间,年底原油价格就跌破每桶40美元大关,期货价格为36美元,与年内高点相比,下跌幅度高达75%。
持续下滑的油价,在2009年3月似乎走出了世界金融危机的阴影,出现小幅的上升,到2009年8月国际原油价格已经快速回升到60美元以上。
(3)原油价格变动特点
第一,从油价波动的态势来看,有短期和长期波动两种。短期波动有突发性特点,在较短的时间内价格迅速跃升至一个高位,这种短期波动大多是由于政治事件的干扰,但此类突发事件持续时间较短,影响基本在年度之内。另一种是长期波动形态的改变,如1973年底开始的油价上升一直持续到70年代末,1979~1986年间石油价格长期在高位徘徊,1986年以后油价又在低价位波动,1998年到目前十年多的持续增长,这种持续数年的价格波动形态的变化不可能是某一短期扰动因素的结果,更可能是来自经济层面的作用。
图2-1 2007年1月至2009年7月世界、中国原油价格月度同比价格指数
     第二,从国际和国内原油价格波动趋势比较来看(图2-1),国内和国际原油价格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幅度和频率大于国内原油价格;国内原油价格和国际原油价格之间存在着长期协整关系。这说明国内原油价格只是被动跟踪国际原油价格,不是国内石油市场供求状况的反映;从国内外原油价格的因果分析可以看到,国内外原油价格之间存在着单向因果关系(刘刚,2008)。
2.原油价格变动因素分析
对国际原油价格波动的原因分析是近年国内石油问题研究的一个热点。国际油价波动从需求方面看,主要受世界经济增长率和经济结构转变的影响;从供给方面看,主要受长期供应能力变化和政治事件的影响。
(1)供求力量作用下的原油价格波动
第一,供求力量相互作用下的油价波动。从长期看,在石油供给充足(即生产拥有较大生产潜力)的状态下,石油生产企业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处于以需定产的状态,石油供给曲线较为平缓,油价基本维持在经营成本之内。此时,需求的变化不会引起油价的大幅波动,油价可以通过市场的自身调整达到均衡。从短期看,在供大于求的状态下,由于此时供给弹性小,石油需求的小幅变动都可能引起油价的大幅变动;从需求方面看,由于短期内无法实现能源替代和大幅度节能,需求的价格弹性小,油价上升不能促使需求的大幅下降,因此存在着价格随供给量的变动而大幅度波动的风险。从供给方面看,石油短期供给价格弹性很小,油价的大幅升降并不能促使石油产量的大幅增减,因而需求的增减会导致油价的大幅涨跌。欧佩克正是利用石油供求的这一特征,通过限产禁运等手段引发油价暴涨。
第二,供给紧张状态下的油价波动。从长期看,在石油供给紧张(即现有生产能力已经充分利用)的状态下,供求力量的作用将使得石油价格合理上升,但由于受到节能和替代能源价格的制约,油价上涨幅度受到限制。节能和替代能源的开发,将使长期石油需求价格弹性增大;边际油田的大量开发,也会使供给弹性增大。因此,油价在相对高价位上的波动幅度不会太大。从短期看,石油供给紧张对经济将会有破坏性的影响。短期内原油供给曲线几乎是一条垂直的直线,若缺乏应急措施(如石油储备),微小的需求变化就可能引起油价的暴涨。其后果是:强制性地降低需求,引发经济危机;或不惜代价增加石油产量和替代能源产量。
(2)库存对石油价格的影响
石油库存一般是低油价买进,高油价抛出,以降低储备成本或获取交易收益。库存对油价的影响是复杂的,从长远看,它对稳定油价具有积极的作用,起到一个“稳定器”的作用。当增加石油库存时,将会引起油价上涨;当抛出石油库存时,会引起油价下跌。但是从短期看,石油库存对市场油价波动又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库存石油往往是在油价看涨时购进,短期内将推动油价加剧上涨;在油价看跌时抛出,短期内又会推动油价加剧下跌。特别是当石油库存国家同时采购或抛出石油时,将会使石油市场产生剧烈波动。现在库存对油价的影响是越来越明显,甚至一定程度上成为油价变动的信号。当库存低到一定程度时,油价就可能上升。现在经合组织国家从能源安全的角度考虑,根据世界石油市场形势,逐步缩短了石油库存的天数,因此油价上升对库存的压力比以往要大得多。石油库存的作用是短期的,但其影响是长期的。
(3)成本变化下的油价波动
在市场经济中,原油生产成本构成应当包括为获得矿区使用权所支付的费用,勘探、开发、生产作业费用,以及辅助生产设施与设备的购置费用等。原油工业不同于其它采掘业的地方在于,成本尤其是生产成本的大小极大地左右着生产者的行为,原油生产成本曲线的特征是随着产出的增加,曲线呈稳定的递减趋势。原因是,用于石油勘探开发的固定成本远高于后续时期的运营成本,且运营过程中边际成本不但远低于平均成本,而且短期内基本保持不变。生产成本曲线的这种性质对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在最佳生产规模条件的约束下,生产者尽可能使其产出最大化(或收益最小化),即使遇到销售困难,生产者也不会减产或停产,而是采取低价促销方式,只要这种价格高于边际成本。其原因是:(1)尽快生产以便收回投资;(2)害怕“自己”的石油被邻居抢走;(3)合同期限的约束。生产者的这种做法无疑会对原油市场造成价格冲击,从而成为市场不稳定因素。
(4)其他不确定条件下的油价波动
第一,影响油价变动的政治因素。指突发性的政治事件,如爆发战争、兵变、动乱、革命、政变等,和为达到某种政治经济目的而采取的政治行为,如石油禁运、一国石油政策变化、多国联合提价或减产等。从总体上来看,政治原因是影响油价涨落的主要因素之一,甚至是造成短时期内油价大幅度陡升陡降的直接的、唯一的原因。
第二,影响油价波动的投机活动。
从1998年到现在,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幅度明显加大、而且变化频率明显加快。在国际石油市场供给大于需求的背景下,这种波动已经不能完全由供求因素来解释了。有专家认为油价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一方面是控制了世界上大部分石油资源的国际垄断资本(如国际石油跨国公司)操纵价格的垄断行为愈演愈烈;另一方面是国际投机资本(如那些投机性对冲基金)的兴风作浪,其中也有西方大国政治层面纵容的结果。这使得部分投资基金、对冲基金转入了期货市场,给石油价格增添了许多不稳定因素。
3.原油定价机制的国内外比较
(1)国际原油市场作价机制
世界原油市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游戏规则已相当完善。目前绝大多数原油贸易合同均采用公式计算法,即选用一种或几种参照原油的价格为基础,再加升贴水,其基本公式为:P=A+D
其中:P为原油结算价格,A为基准油价,D为升贴水。
其中参照价格并不是某种原油某个具体时间的具体成交价,而是与成交前后一段时间的现货价格、期货价格、或某报价机构的报价相联系而计算出来的价格。有些原油使用某个报价体系中对该种原油的报价,经公式处理后作为基准价;有些原油由于没有报价等原因,则要挂靠其它原油的报价。
原油定价参照的油种叫基准油,不同贸易地区所参照的基准油不同。出口到欧洲或从欧洲出口,基本是参照布伦特原油(Brent);出口到北美地区或从北美地区出口主要参照西德克萨斯中质油(WTI);中东出口欧洲参照布伦特原油、出口北美参照西德克萨斯中质油、出口远东参照阿曼和迪拜原油;中东和亚太地区经常把“基准油”和“价格指数”相结合定价,并都很重视升贴水。
(2)我国原油价格定价机制 由原油基准价和贴水构成,基准价格按每月国际市场接近品质原油离岸价加关税确定,国际油价按普氏报价系统公布的价格计算,原油基准价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每月公布。贴水部分根据国内原油运杂费负担、国内外油种品质差价以及市场供求等情况,由供销双方协商决定。但是我国原油基准价格,在盯住地选择上没有考虑到国产原油的因素。
(3)世界石油定价权的演变 在1973年以前,西方跨国石油公司掌握着国际石油定价权;在1973—1986年,OPEC掌握石油定价权;1986年至今是石油定价权主体多元化的时代。
目前,国际石油定价权主体出现多元化的局面,主要的拥有者包括美国、OPEC以及俄罗斯等非OPEC石油输出国。主要原因有:①非OPEC成员国石油产量已经超过OPEC,随着石油开采和加工技术的进步,新油田不断被发现,非OPEC成员国在石油供应中的地位不断提升;②美国是石油消费和石油进口第一大国,其利用超强的军事力量,特别是苏联解体之后,将全球近70%的石油资源及主要石油运输通道置于其直接影响和控制之下,从而控制了全球石油供应;③国际市场上的石油用美元直接标价,美国货币政策通过美元汇率直接影响国际市场上的石油标价,美元不断贬值支撑了油价持续高企;④随着石油期货市场的发展,从近年来的原油价格波动情况看,期货市场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替代了现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期货价格已经成为国际原油价格变化的风向标。
(4)我国石油定价权缺失的原因。
目前,我国缺乏国际石油定价权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①我国目前以国际油价为基础的定价机制不能真正反映国内石油市场供求关系;②我国没有较成熟的石油期货市场,缺乏权威的基准价格;③我国尚未建立起与我国石油市场相对应的石油储备,也没有缓冲油价剧烈波动的避险体系;④我国石油行业的垄断体制不利于石油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⑤我国对国际石油市场的游戏规则还不熟悉,缺乏经验。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石油定价权形成和转移的过程伴随着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的变化而改变。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多极化的时代,我国应抓住机遇,创新机制,积极参与国际石油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与此同时应完善国内石油定价机制,加速我国石油储备建设,建立我国石油期货市场,推出以我国为交割地的石油期货,逐步建立现代石油市场体系。争取国际石油定价权,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
(二)天然气价格变动分析
1.我国天然气价格变动现状
自1998年以来,我国天然气价格保持稳定(见图2-2)。从各年度环比涨幅来看,天然气价格涨幅最高的是1999年的6.1%,而原油价格涨幅在1999年达到53.3%、煤炭在2008年达到30.6%;从2008年定基比(1998年价格为基期)涨幅来看,我国天然气价格十年间相对稳定,累计涨幅只有37.2%,而石油价格涨幅十年间高达338.5%、煤炭为214.2%,而且波动较大。
图2-2 天然气、原油、煤炭价格变动趋势比较
2.天然气定价机制的国内外比较
(1)我国天然气定价机制及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天然气生产企业按照国家生产分配计划及规定的价格组织生产和销售。天然气井口价格、净化处理费和管道运输费定价权归中央政府,城市燃气系统的用户消费价格由地方政府制定。造成了我国天然气定价机制的一些问题。例如价格“双轨制”问题。天然气价格的“双轨制”曾为筹集天然气勘探开发基金,促进我国天然气工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气价“双轨制”也确实存在着弊病。在“双轨制”下,供气方希望每年的计划价气量越少越好,用户则不希望减少计划价气量指标,供求矛盾比较突出,供需双方都希望将天然气价格“并轨”。
价格机制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按照目前体制,无论市场如何变化,天然气价格是相对稳定的,而用户的产品价格和可替代能源价格已放开,随市场情况而变化,如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化肥、化工产品,经常出现大幅度的市场价格波动。在这种价格体制下,用户的利润随产品价格变化,时高时低,而天然气生产供应者的利润水平有相反的变化趋势。在供需双方之间没有建立起随市场变化,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纽带,影响了生产和消费双方的积极性。
(2)国外天然气价格机制及启示
国外天然气价格分井口价、城市门站价和终端用户价。它的变化与国际油价、资源丰度、经济发展程度及社会需求量密切相关。国外的天然气市场有垄断性市场和竞争性市场两种类型,前者多采用成本加利润和市场净回值相结合的定价方式,后者根据竞争方式的不同,分别采用捆绑式售价和市场自由定价。
总的来说,在世界范围内,天然气的定价政策主要仍采用垄断性定价,竞争性定价只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英国等实行,但目前许多国家在不断采取措施、放开市场、引入竞争。
这些工业发达国家的天然气工业同样走过了一个从政府管制逐渐向市场化竞争过渡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市场主体的分化、集中和不断成熟,也需要金融市场的完善和通讯系统的发展。他们解除对天然气价格的管制,发展竞争性天然气市场的经历说明,必须依靠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和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来促进天然气工业的增长,通过解除对天然气井口价格的控制,强制性地要求管道公司分离它的销售业务以及向第三方开放它的运输服务市场等一系列措施,才得以完成对天然气工业的调整改革,新的价格形成机制才能随之建立。
(3)我国天然气价格机制的改进
要建立一套适应我国国情的天然气价格机制,必须把上、中、下游一体化同它们的独立经营统筹考虑,也就是说两者不能取其一,“分”与“合”要统筹兼顾。上、中、下游天然气的价格要有自己独立的形成机制,同时在确定各环节价格时,应考虑其它环节的价格。   既不能完全像国外一样把天然气价格分割开来,也不能把各环节价格简单地一体化。随着天然气市场的不断扩大,必将刺激更合理的定价机制出现。天然气上下游直接对话,中游管输企业服务性质的强化将是天然气市场运行模式的发展趋势。在天然气市场发展的大趋势下,天然气定价机制也必然会随着市场的开放更加公平、公开、公开,更加灵活,更能反映供求关系的市场化新特点。
(三)煤炭价格变动分析
作为能源类初级生产资料的煤炭,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尽管石油进口和天然气开发逐年增多,但到2020年我国煤炭需求量预计将达到22-24亿吨左右,我国仍将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之一。煤炭是中国的基础能源,对我国经济建设乃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关系重大。煤炭价格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焦点问题。
1、煤炭价格变动现状
(1)煤炭价格保持长期上涨。1998年以来,国家对煤炭市场调控的目标和对象是清晰的,调整手段是全方位多角度的。通过大量压减产业总规模,促进煤炭市场供需平衡;坚决关闭小煤矿,改变煤炭市场恶性竞争的局面;不断放开煤价,建立煤炭价格市场形成机制。这些政策都取得了一定效果,改变了我国煤炭价格长期低迷的态势。
2000年,我国煤炭出厂价格终于摆脱了多年的负增长,同比上涨3%,煤炭购进价格指数也在2001年出现上涨。自此,煤炭价格保持了近十年的上涨趋势;在2001、2004~2005年,煤炭价格先后出现过两次大幅上涨,2005年同比指数接近130; 2008年以及2009年煤炭价格又呈现快速上涨的态势,到2008年低我国煤炭出厂价格累积涨
表2-2 1998—2008年中国煤炭出厂、购进价格变动情况
 份
煤炭出厂价格指数(%
煤炭购进价格指数(%
价格波动差异
以上年价格为100
以1998年价格为100
以上年价格为100
以1998年价格为100
以1998年价格为100的出厂、购进指数差
1998
87.4
100.0
96.1
100.0
0.0
1999
96.0
96.0
97.8
97.8
-1.8
2000
103.0
98.8
97.6
95.4
3.4
2001
118.2
116.9
106.2
101.3
15.5
2002
119.2
139.3
113.3
114.8
24.5
2003
104.0
144.8
103.1
118.3
26.4
2004
118.5
171.6
119.4
141.3
30.3
2005
129.9
222.9
123.2
174.1
48.8
2006
105.1
234.2
106.2
184.9
49.4
2007
102.8
240.7
104.9
194.0
46.7
2008
130.6
314.2
124.8
242.1
72.1
幅达到2倍多(见表2-2)。
(2)煤炭出厂价格涨幅高于购进价格指数。如表2-2和图2-3所示,我国煤炭出厂价格变动幅度长期大于购进价格变动幅度,而且这种差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2000年煤炭出厂价格比1998年下降1.2%,而同时购进价格降幅为4.6%,煤炭出厂与购进价格变动幅
度差距为3.4个百分点,而到2008年这一差距已经扩大到72.1个百
图2-3 1998—2008年中国煤炭出厂、购进价格变动趋势图
分点。反映出执行电煤价格低于市场价政策对同一产品在生产和消费不同领域中价格被扭曲的现实。
2、煤炭价格变动因素分析
(1)煤炭供求状况是影响煤炭价格的基础。我国煤炭市场的供给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总量供给丰富,煤炭储量大,煤种齐全。二是供给分布不均衡,生产和供给基本集中在西北地区,而需求集中的地区反而离产地都较远。三是生产安全事故频发,导致煤矿的停产整顿时有发生,减少了煤炭的生产和供给量。四是生产后备资源不足,接替生产困难。虽然目前的生产能够满足市场需要,但超负荷生产现象严重,将对今后的供给产生影响。
从我国供需现状分析不难得出煤炭价格前期及未来长期上涨的结论。孟岩(2007年)通过协整检验及误差修正模型,证明煤炭价格与需求、出口之间具有正向长期均衡关系,而与供给具有反向的长期均衡关系,这与市场经济条件下供需与价格关系的描述是一致的。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表明,需求、产量、出口是价格的格兰杰原因,即价格的变化是由需求、产量、出口的变化引起。实证分析看出,1993年逐步放开煤炭价格后,煤炭价格在市场机制下,煤炭价格基本步入一个受供求关系影响的稳定波动时期。
(2)国际煤炭市场价格变动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煤炭贸易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煤炭市场的逐步开放,我国作为世界第一产煤大国和主要的煤炭出口国之一,煤炭市场的价格越来越受国际煤炭市场价格的影响。
(3)煤炭生产成本对我国煤炭价格的影响。成本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商品定价的高低,成本是价格的下限。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价格应该反映商品的生产成本,价格应该覆盖成本。完整的煤炭生产成本核算体系应该覆盖煤炭资源成本,环境污染和治理的外部成本,企业退出成本,煤矿安全生产成本等。这几个方面的任何一个的变动都会对煤炭价格产生影响。
(4)运输费用对煤炭价格的影响。由于我国煤矿大都分布在西北部,而消费主要集中在东南部,因此, 从各种运输方式来看,尤其是铁路运输(占60%以上),运输费用对煤炭的到厂价将产生直接的影响,运输费用占了煤炭到厂价格的很大一部分。由于我国运输受到季节性因素的影响,因而煤炭运输也受到一些季节性因素的影响。
3、煤炭定价机制的国内外比较
(1)我国煤炭定价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煤炭价格应该在市场中发现、形成并敏锐地反映市场上煤炭的供求状况,以引导煤炭生产与消费,优化煤炭工业的资源配置。然而,迄今为止,我国煤炭价格形成机制仍然没有理顺。一是占煤炭消费总量50%以上的电煤价格事实上仍处于各级政府的干预之下,另外,国内能源比价大大偏离国际市场的能源比价的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我国煤炭尚未实现真正的市场价格机制。二是煤炭成本和价格没有反映资源成本、环境维护成本、煤矿退出成本与费用。
(2)国外煤炭价格机制的对比。大多数国家明确规定煤炭资源价格定价方法,如售价类比法、收益现值法等的规定。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煤炭资源属于私人物品,即可交易的产权,这种交易通常采用公开透明的拍卖招标办法,需按竞争性定价先一次付清资源红利。这就迫使投资者主动提高资源回收率以降低成本,获得最大收益。而我国注重的却是开采后管理,最能体现公平竞争的“红利”是以资源税的名义按煤炭销售量缴纳的,而不是开采前的竞争性一次性缴纳。
国外的煤炭资源绝对地租按销售收入或净收入的一定比例收取。而我国煤炭资源的绝对地租用1%的销售收入加上按资源面积按年度缴纳则不合理。资源税只按销售收入的1%缴纳与发达国家10%左右相比,明显太低,而按资源面积按年度缴纳就没有体现资源的真实经济价值(资源丰度,煤种、煤质、煤层厚度、开采条件、运输条件等)这一最重要因素。
在发达国家,90%以上的煤炭用于发电,作为煤炭的主要消费者和下游产业,电力部门作为市场链的一个环节,从生产到销售完全按照市场化规则运转。而我国电力部门处于高度垄断经营状态,电力价格仍然处于严格的市场管制,这对煤炭价格市场化进程产生很大的不利影响。另外,国外煤炭资源的市场化配置管理体制、机制相对健全,从组织、人员、办法、程序到招标、监督都有一套规范的管理体系。而我国至今还没有建立一套市场化管理体系。
(3)我国煤炭价格机制的改进。建立公开、公正和公平的煤炭价格形成机制,难点在于破解电煤这个计划“瓶颈”。首先,要切实改革传统订货分配方式,实现供需双方根据市场供求协商定价,倡导签订长期合同,促进市场稳定、协调。其次,及早发布《煤炭交易规则》,规范市场交易行为,防止发生新的垄断行为,减少中间环节。再次,要抓紧建立以全国煤炭交易中心为主题的信息网络,及时监控国内、国际的煤炭价格,做好煤炭价格的趋势预测。另外,尽早推出煤炭期货,建立煤炭价格指数。加大煤炭市场的开放程度,增进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统一和价格联动影响。提升铁路运输能力,改善煤炭运力不足的现状。健全煤炭生产成本费用核算体系,使煤炭价格正确反映煤炭生产、销售过程中的各项成本开支。
(四)铁矿石等金属矿产品价格变动分析
1金属矿产品价格变动趋势
(1)我国铁、铜、铝等矿产品价格变动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属矿产品价格首先取消了价格管制,引入市场机制。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减速,开工量不足,许多原材料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生产资料价格连续三年出现下跌,1998年铁矿石、铜精矿、铝原矿价格比上年分别下跌了1.6%、12.9%和7.2% 。1999年铁矿石价格首先出现小幅上扬,铜精矿、铝原矿价格在维持了一年的下跌之后,在2000年也开始回升。
从本世纪初开始,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资源的瓶颈制约突现,矿产资源类初级生产资料开始持续上涨,金属矿产品价格也呈现一路上扬的态势(见图2-4)。从各年度环比涨幅来看,铁矿石价格涨幅最高的是2004年的49.8%,铜精矿价格涨幅在2006年达到
 
图2-4中国铁矿石、铜精矿、铝原矿价格变动趋势图
44.0%、铝原矿在2002年达到20.0%;从2008年定基比(1998年价格为基期)涨幅来看,我国铁矿石价格十年间累计涨幅达到161.8%,铜精矿价格涨幅十年间达到105.4%、铝原矿为78.1%。
      (2)世界铁矿石价格的变动。
随着我国矿产资源进口的逐年增加,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已由2000年的34.6%上升至2007年的69.2%,我国需求拉动了国际贸易,国际市场铁矿石价格也出现了大幅上涨, 近年来更如“脱缰野马”价格暴涨。价格的风云突变,强烈地吸引着中国人的视线和牵动着中国经济的神经,而作为全球铁矿石最大消费国或进口国,中国正在成为这轮涨价风潮的最大受害者。如图2-5所示,1998年至2003年,
图2-5 世界铁矿石平均价格及变动趋势图
资料来源:世界经济统计报告
世界铁矿石价格基本稳定。2003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铁矿石进口量世界第一,与此同时,世界铁矿石价格却波动异常,价格逐年大幅度上涨。2003年铁矿石同比价格涨幅为32%,2004年竟然达到86.2%,铁矿石价格也由2002年的24.84美元/吨上涨到2004年的61.06美元/吨。2005、2006世界铁矿石价格虽然一直在65美元以下震荡,涨幅趋缓;但是,很快在2007年、2008年国际铁矿石价格又爆发了第二次的暴涨,当年同比涨幅分别为38.3%和45.4%,2007年铁矿石价格达到88.03美元/吨的历史最高价,2008年在突破100美元大关后, 一度冲击到120美元。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铁矿石价格也出现了明显的下跌,随着近两年世界经济增长的放慢,但发展中国家对初级生产资料的需求旺盛,尽管预计未来铁矿石价格很难形成大幅上涨, 目前,仍处于高价位运行的铁矿石价格应该还有下跌的空间,但跌幅不会太大。
2.铁、铜、铝等矿产品价格变动因素分析
(1)供给与需求的影响: 铁矿石等矿产品作为一种商品,供给与需求是影响其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供求关系与价格波动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是,资源类初级产品的供求关系与价格的相关程度较低,主要是由供给和需求的短期价格弹性均较低导致的。另外当前我国依存度较高的国际市场本身就是一个不稳定的市场,受到许多非供求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当偶然事件发生时,价格往往就会脱离供求关系的影响。从国内供求情况来看,我国铁矿石等金属矿的天然储量应该说是比较丰富的,但消费量的增幅要明显高于产量的增幅,需求量与自给量之间的缺口在逐年扩大,所以我国对进口的需求量呈不断扩大的趋势。从世界市场的供求情况来看,国际铁矿石等产量虽然逐年有所增长,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加快,对铁矿石等金属矿产品需求旺盛,最近几年明显是供小于求。例如:从近几次国际铁矿石谈判的现状来看,是以供方为主导的卖方市场,由此我们可以说,目前供给更多的决定着国际铁矿石的价格,卖方更多的控制着铁矿石的定价权。另外,甚至可以说“中国因素”成为推高国际市场铁矿石价格的主要力量。
(2)供需双方产业集中度差异的影响:国际三大金属矿产品供应商淡水河谷(CVRD)、(力拓)RIOT、(必和必拓)BHP一直占据着全球矿产品海运量的七成以上,其产品定价能力较强,与我国钢铁企业和矿山的集中度过低形成了鲜明对比,其在行业景气周期中可以获得高于均衡价的超额收益,在行业非景气时也可以调节铁矿石供给量获得相对不错的收益。而我国虽然自2000年以来占据了全球矿石消费增量的80%以上,但这种影响力没有形成价格主导权的依据,反而成为三大供应商涨价的借口,低集中度削弱了我国作为最大需求国的谈判能力。
(3)现货贸易方式是影响矿产品成本上涨的因素:在现货贸易方式下,矿产品价格常因市场供需形势的变化而波动,受供应的掣肘,往往被迫接受较高的价格,付出了较高的采购成本。现货贸易方式中,容易形成众多贸易商分散采购、无序竞争的局面。例如,2004年我国有263家企业从事铁矿石进口贸易,在采购进口铁矿石过程中,众多钢铁公司或进口商没有考虑行业的整体利益而分散采购,无序竞争,加剧了原本就很紧张的供求矛盾,从而变相助长了铁矿石进口价格的上涨,并导致了2005年度澳大利亚、巴西铁矿石价格上涨 71.5%的恶果。
(4)影响矿产品价格的政治经济因素:一方面是贸易壁垒的影响:由于我国钢铁业的竞争力较强,我国由钢材的净进口国转向净出口国。若美国等发达国家设置贸易壁垒将会减慢这一过程,我国对铁矿石的需求增量降低,这会降低成品铁矿石的市场价格。但由于国内对钢材的旺盛需求,这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很低。另一方面美元贬值的影响:从更深层次看,此轮国内外铁矿石等矿产品上涨也与国际经济的大潮密切相关。美国次贷危机不断蔓延,美国政府为抑制经济衰退,放任美元持续大幅贬值,直接导致了全球以美元计价的各种资源性产品价格不断上升,铁矿石以及钢铁价格也因美元贬值而顺势上扬。而美元贬值后,大量的美元转向购买矿产品及制成品期货和现货,涌现出巨量投机需求和避险需求,形成较大比例的投机溢价。
3铁矿石等金属矿产品定价机制的国内外比较
根据尹振茂(2006)实证分析指出,矿产品价格的上涨主要源于铁矿石高度垄断的市场格局、中国对矿产品不断扩大的需求导致国际价格变动对国内价格变动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因此研究我国如何应对国际大宗商品定价机制更具现实指导意义。
国际铁、铜、铝等矿产品交易,一般有两种方式,长期合同矿(协议矿)和现货交易(贸易矿)。前者需要年度谈判,是一年一议的价格机制,这种价格谈判机制从形成到现在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谈判的传统是,首先谈成的价格涨幅通常随后被其他加工企业和矿山接受,而拒绝接受首发价格的矿山企业和加工企业只能在现货市场出售或购买矿石。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最先达成的价格协议大多被普遍接受,少有例外。后者则现钱买卖,由于现货交易价格透明度不高,中间商的介入,导致现货交易价格较高且极不稳定。在2003年之前的十几年中,亚洲地区的国际矿石价格基本上由日本和世界上的几大矿石企业经谈判后决定。具体的形式就是通过每年初举办的国际矿石研讨会双方进行磋商,最终确定当年的国际矿石价格。在这一时期内,中国和韩国等一些亚洲国家的企业,只能被动的接受由日本企业和几大铁矿石巨头所商议制定的价格。从2003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矿石进口国开始,这种局面已开始慢慢转变。2004年,以上海宝钢为代表的中国钢铁企业正式参加了当年的世界矿石价格谈判,但在价格主导权上尚无话语权,最终的价格还是日本新日本钢铁公司确定的,该年度铁矿价格涨幅为18.6%,是亚洲铁矿石价格史上最大的涨幅。2005年中国几大钢铁企业都派代表参加了铁矿石价格谈判,但结果却是在2004年上涨18.6%的基础上再涨71.5%,到了2006年总结了前两年教训的中国企业本以为可以将涨价控制在10%以内,但谈判结果再一次以涨价19%让国内各界感到失望。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被动局面,首先要提高产业集中度。从世界钢铁工业发展的历史来看,中国由“钢铁大国”迈向“钢铁强国”的关键因素就是建立企业联盟和推行企业集约化。其次,改善缺少拥有话语权的大型投资基金现状,引导主管部门和大型企业高度重视对定价权的争夺,促进经营机制进一步适应国际化。最后,要积极发展国内矿石产业,减少对国际矿石市场、特别是对个别厂商的依赖,争取在谈判中的主动地位。建立、健全期货市场,增加铁矿石期货品种,积极参与世界市场定价权的竞争,尤其是加快专业人才的培养。
(五)粮食(谷物)价格变动分析
1.粮食(谷物)价格特点
(1)具有时滞效应。粮食作为一种自然作物,区别于其他商品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粮食价格对粮食需求、供给的调节在时间上不一致。粮食价格对粮食供给的调节作用有一个滞后期,种植决策主要取决于对粮食价格预期。从供给的角度看,粮食生产周期长,即使行情看涨,也无法加班加点立刻生产出一批;季节性特征显著,错过了农时,就只好等到来年,而农田一旦被占用,或者肥力遭到破坏,要经过几年才能恢复,有的甚至无法复耕,市场价格再高,粮食产量也难以增加。所以,对粮食价格作出正确的预期和判断,对于粮食生产、供给与需求以及维护粮食价格在安全区运行都是非常重要的。
相对于粮食价格对供给调节的滞后效应来说,粮食价格对需求的调节则具有即时效应。在其他因素不变时,粮食需求量取决于本期粮食价格。一般情况下,粮食价格对粮食需求的这种即时效应会导致两种可能:其一,粮价上涨,经营者和消费者一旦产生涨价预期,便会抬价抢购,囤积居奇;其二,粮价下跌,经营者和消费者一旦产生跌价预期,便会等待观望,即需即买,压缩库存。这种即时效应无疑会加速和推动价格波动。
(2)供给价格弹性大于需求价格弹性。有分析表明,我国粮食价格的供给弹性通常都大于粮食价格的需求弹性。粮食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必需品,具有一般消费品的自身特性即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一般而言,消费者对粮价变化反应不明显,粮食需求主要由人口数量,消费偏好等因素制约,表现较为平稳,粮价变动只会影响人们消费的结构变化,基本不改变对粮食的需求。但是农民对粮价变动的反应十分明显,粮价的涨跌都会导致粮食生产的扩张和萎缩。当粮价上涨的幅度大于需求减少的幅度时,农民纯收入就会增加,种粮积极性就会提高;反之,当粮价下跌的幅度大于需求增加的幅度时,农民纯收入就会减少,种粮积极性就会下降。
(3)粮食价格政策性强。粮食价格政策是国家利用价格杠杆调节有关的经济关系的行为准则,其目的是发展本国粮食生产,保障粮食供应,稳定市场价格,维护社会秩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粮食政策性强的特点体现在数量、价格两方面。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粮食政策性强的特点将主要体现在价格上。
2、粮食(谷物)价格现状特征。
根据表2-3和图2-6,可以发现我国粮食价格在1991~2008年的总体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表2-3中国粮食生产价格和零售价格指数(1991~2007)
生产价格环比指数(上年为100)
生产价格定基指数(1991为100)
零售价格环比指数(上年为100)
零售价格定基指数(1991为100)
1991
93.8
100.0
108.6
100.0
1992
105.3
105.3
124.3
124.3
1993
116.7
122.9
127.7
158.7
1994
146.6
180.2
148.7
236.0
1995
129.0
232.3
134.4
317.2
1996
105.8
245.9
107.5
341.0
1997
90.2
221.8
92.1
314.1
1998
96.7
214.5
96.9
304.4
1999
87.1
186.8
96.4
293.3
2000
90.2
168.5
90.1
264.4
2001
107.6
181.3
101.5
268.3
2002
95.8
173.7
98.6
264.5
2003
102.3
177.7
102.2
270.4
2004
128.1
227.6
126.5
342.1
2005
99.2
225.8
101.4
346.8
2006
102.1
230.6
102.5
355.5
2007
110.3
254.5
106.3
377.9
注:2000年(含)以前的粮食生产价格指数为粮食收购价格指数。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农业发展报告(2007)》、《中国统计年鉴(2007)》和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相关数据整理而成。
(1)粮食价格整体波动幅度比较大,零售价格波动大于生产价格。由于粮食生产同时受到自然环境变化和市场因素的双重制约,因此粮食价格的波动性往往比其他商品表现得更明显。1991年以来,我国粮食零售价格和粮食生产价格从整体上看有很大的起伏,粮食零售价格从1991年到2007年,波动幅度高达277.9%,远远超过同期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波动幅度(119.8%),即使是波动幅度相对比较小的粮食生产价格其波动幅度也达到了154.4%,也超过同期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波动幅度。同时也可以看到粮食零售价格波动大于粮食生产价格波动,一方面粮食零售价格的涨幅(277.9%)远远大于粮食生产价格的涨幅 (154.4%),另一方面,通过对二者变异系数的计算,可以发现粮食零售价格的变异系数(29.3%)也大于粮食生产价格的变异系数(24.7%)。
图2-6 我国粮食生产价格和零售价格指数图(1991~2007)
由图2-6可见,自1991年以来,我国粮食零售价格和粮食生产价格的总体波动趋势基本吻合,粮食零售价格和粮食生产价格均经历了两次大的上升和一次持续下降过程,分别是19911996年的持续上涨、19962000年的持续下跌以及2001年至今的重新上涨。
(2)阶段性特征明显。我国粮食价格的波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11996年)粮食价格大幅上涨,波动比较大。第二阶段(19972000年)粮食价格持续下降,波动变小。第三阶段(20012007年)粮食价格重新上升,波动重新加剧。这一阶段与前面两个阶段相比一个比较大的区别是,粮食生产价格的环比涨幅7年中有4年是超过同期粮食零售价格的环比涨幅,这是前两个阶段很少出现的情况。这种情况的改变源于市场环境的变化,首先,随着经济的发展,粮食加工水平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生产效率的提高使得企业消化原料成本上涨的能力增强,面对同等幅度的粮食生产价格上涨,生产效率的提高可以使终端的粮食消费价格上涨幅度降低。其次,粮食加工产能过剩。据有关统计,目前大米加工厂的开工率不足50%,市场竞争十分激烈,而10年前甚至5年前的粮食加工市场的竞争程度显然不能与现在同日而语。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有利于降低产品价格,压缩企业利润。
3.粮食(谷物)价格变动因素分析
(1)国家政策:我国的粮食价格有两种:政府价格和市场价格,政府价格伴随着我国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整不断变化,从粮食价格政策的历史演进可见一斑。
在改革开放前,几乎完全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从1978年至1985年粮改前一段时期,国营商业系统中存在两种粮食价格:国家定购价格和超购价格。从1985年起,粮食取消统购,订购的粮食,国家确定按“倒三七”比例计价收购,订购以外的粮食可以自由上市;如果市场粮价低于原统购价,国家仍按原来的统购价敞开收购,以保护农民的利益。1991和1992年国家两次提高了城镇居民定量口粮的销售价格,基本上实现了购销同价,我国粮食价格开始真正迈进市场化改革阶段。本文主要以1991年为起点分析我国粮食政策调整及其伴生粮食价格改革的过程,并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说明国家政策对粮食价格影响的显著性。
  第一阶段:1991~1993年粮食价格向市场化迈进阶段。由于出现了粮食价格购销倒挂问题,政府于1991年抓住粮食市场供求基本平衡的有利时机,将城市平价供应(统销)粮食价格提高50%,基本上实现了购销同价。第二阶段: 1994~1999年粮食生产省长负责制阶段,为了平抑粮价上涨,国家于1994开始恢复并逐步加强了对粮食购销的控制。第三阶段:2000年至今,粮食价格改革的新阶段。鉴于粮食市场的不断成熟,国家于2000年重新开始了粮食市场化改革的新阶段。基于粮食市场价格的变化,2004年以来连续几年发布了继续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的相关政策并适时调整了最低收购具体执行预案。伴随着我国粮食购销市场的开放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实行,到目前为止初步形成了国家宏观调控下粮食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促进了粮食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2)供应:粮食产量的变化直接影响粮食供给的多少,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粮食产量只是粮食供给量的一个因素,中国粮食市场供给量还取决于农户的存粮行为。长期以来中国粮食生产的商品率不高,农户只将其粮食产量的一部分提供给市场(其中包括完成的定购数量,这一部分较稳定),另外一部分自留用于自身口粮、饲料粮和存粮等需要。一般来说,粮食产量越多农民可出售的余粮也越多,粮食市场供给量就越大;就预期价格而一言,农户总是期望以尽可能高的价格出售粮食,如果在粮食价格上涨时农户预期价格还将上升,便会产生“惜售”行为,从而导致粮食价格继续上涨,反之亦然。因此,农户的存粮行为对粮食市场价格的决定有着重要影响。
粮食产量变动对粮食价格的影响存在一个明显的特点即时滞性,很多的研究也认为产量对价格的影响有明显的滞后作用,当年粮食产量影响的主要是下一年的粮食价格。通过图2-7所示,我们也可
 
图2-7 粮食零售价格指数与粮食产量变动(1991~006年)
以看出这一特点。如2000年,虽然当年我国粮食产量比1999年大幅降低,但由于前面连续几年的粮食大丰收(1999年粮食产量仍高达5亿多吨),当年粮食市场价格仍然大幅下降,零售价格指数降到了低谷,为90.7。2004年,虽然当年粮食产量比2003年大幅增加(增产9%,为1991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的最大增幅),但因为2003年的粮食产量降到1991年以来的新低(43070万吨),2004年我国粮食市场价格仍然大幅上升,当年粮食零售价格指数达到126.5。
(3)需求:粮食需求对粮食价格波动的影响,主要是基于人口数量和收入水平的变化来实现的。粮食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因而口粮消费量缺乏弹性。由于我国人口增长率逐年降低,口粮消费增长也因此逐年趋于平缓。尽管今后人口增长率仍有可能继续下降,但基于我国人口基数非常大的事实,人口增长在长期仍是影响粮食需求的重要因素。在口粮消费量不变的情况下,人口数量的增加将直接导致对粮食需求的增加。另外,尽管在一定时期内粮食需求的价格弹性非常小,但长期来看需求量还会受到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结构变动的影响。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城镇居民的人均口粮消费绝对值会出现持续下降,这一趋势符合国际多数国家消费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通过图2-8即我国自1991年以来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同样可以得出一致的结论。需要注意的是:口粮消费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而减少的同时,人们的食物消费结构也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粮食由直接消费转向间接消费,人们消费越来越多的肉、蛋、禽、鱼等动物性食品和粮食加工产品,这都会导致对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需求增加,从而对粮食需求总量产生影响。在我国,农村居民一般消费自有粮食,而城镇居民才是我国市场粮食消费的主体。
图2-8 我国城乡居民年人均食物消费结构表    单位:公斤
                    猪牛羊肉                             水产品
(4)生产成本:粮食生产成本对粮食价格的影响主要基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变化。在构成粮食生产成本的两大基本组成部分—物质生产费用和人工费用中,物质费用是构成粮食生产成本的主要部分。而物质费用中,农业生产资料成本占绝对的比重,农业生产资料成本是粮食生产的主要成本。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会加大农民种植粮食的成本,会使农民降低粮食生产的投入,减少市场上粮食的有效供给量,影响市场价格。国外粮食价格一般受前期农资生产资料价
格影响较大,而我国受当期农资生产资料价格影响较大,因为中国农户的卖粮行为有其特殊性,普遍存在储粮行为,往往把当年的粮食在第二年拿到市场销售,再买回第二年所需的农资。农业投入要素价格的波动剧烈,使农产品成本在攀升中波动。从图2-9可以看出,我国的粮食零售价格指数和同期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存在很高的正相关性,在1994和2004年粮食价格大幅上涨时表现的尤为明显。
 
图2-9 粮食零售价格指数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趋势图
(5)粮食进出口的变化。一般来说,粮食净进口的增加会加大粮食的供给量,缓解市场紧张局面,从而对粮食价格起到下拉的作用。
  从表2-4我们大致可以看出这样的基本关系。由于我国一直
表2-4 中国粮食净进口状况(1991~2006年) 单位:万吨
粮食零售价格指数
粮食产 量
粮食进口
粮食出口
净进口量
净进口率
1991
108.6
43529
1345
1086
 259
0.6%
1992
124.3
44266
1175
1364
-189
-0.4%
1993
127.7
45649
743
1365
-622
-1.4%
1994
148.7
44510
925
1188
-263
-0.6%
1995
134.4
46662
2070
103
1967
4.2%
1996
107.5
50450
1196
144
1052
2.1%
1997
92.1
49417
706
854
-148
-0.3%
1998
96.9
51230
709
907
-198
-0.4%
1999
96.4
50839
772
759
 13
0.0%
2000
90.1
46218
1357
1401
 -44
-0.1%
2001
101.5
45264
1738
903
 835
1.8%
2002
98.6
45706
1417
1514
 -97
-0.2%
2003
102.2
43070
2283
2230
  53
0.1%
2004
126.5
46947
2998
514
2484
5.3%
2005
101.4
48402
3286
1059
2227
4.6%
2006
102.5
49748
 
 
 
0.6%
2007
106.3
50000
 
 
 
 
实行的是“以自给为主,以适当进口作为补充”的粮食政策,相对于每年的粮食产量而言,净进口量不是很大。在2003年以前净进口量都在2000万吨以下,2004年之后净进口量连续三年都在2000万吨以上,净进口率在2004年最高,为5.3%。但是在我国粮食商品率不高的情况下,进口直接投放到市场上对粮食市场供给的作用还是比较大的。进口量与价格存在明显的反向变动关系,特别是前期净进口量对我国粮食价格影响较大。如1993年我国粮食净进口量为-622吨,1994年市场价格大幅上升,粮食零售价格较1993年上升了17.5%;1995年净进口量高达1967万吨,1996年零售价格较1995年下降26.9%;2004年粮食净进口达到新高(2484万吨),效应在第二年凸显,消费价格指数大幅回落。另外,我国粮食进出口对我国粮食价格的影响还体现在粮食进出口常常与国内粮食丰歉不挂钩,甚至出现国内粮食减产反而增大出口,国内增产反而增加进口的不正常现象。
另外,国家宏观经济的波动如粮食市场发育程度、国家汇率政策的调整都会对粮食价格的波动产生影响。
4、粮食(谷物)定价机制的国内外比较
尽管在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发达国家,粮食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都很小,但由于其本身的重要性和产业的特殊性,长期以来,这些国家都对粮食实行补贴和扶持政策,以保障粮食的安全。我国粮食价格调控体系的主要内容有:第一,在正常情况下,粮食价格主要由市场供求决定,粮食企业按市场价格经营粮食。第二,当粮价过度波动时,政府主要依靠储备粮的吞吐、国际粮食贸易、粮食风险基金、价格调节基金等经济手段,调节粮食市场供求,保持粮食价格的相对稳定。第三,当粮价剧烈波动时,国家可根据《价格法》的规定,实行限价、集中定价和冻结价格等紧急措施,稳定粮食消费价格。
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的解决,与其它市场化国家不同,国家政策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解决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特别是2003下半年至2004上半年粮食价格的全面上涨,国家及时采取了取消部分农业税、抛出大量的粮食储备、出台了扶持粮食生产的一系列措施,粮食价格的全面上涨引发的最严重的一次粮食安全问题得到控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粮食价格市场调节机制越来越完善,价格政策的作用范围和作用程度也将有所缩小。如何根据粮食市场价格的信号采用市场手段调节粮食供求矛盾,保证我国粮食价格在合理水平上,与国民经济总体发展相适应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
(六)棉花价格变动分析
1、我国棉花价格及政策的演变过程
长期以来,国家对棉花一直采取严格的计划管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加入WTO,我国加快了棉花流通体制的改革。
1998年1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从1999年9月1日起,棉花收购价格、销售价格主要由市场形成,国家不再作统一规定,主要通过储备调节和进出口调节等经济手段调控棉花市场,供销社及其棉花企业、农业部门所属良种棉加工和国营农场,经资格认定的纺织企业均可以直接收购、加工和经营棉花(但个体棉贩及其他任何未经资格认定的单位,一律不得收购、加工棉花)。1999年10月,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开始试运行;从2000年4月起开市竞买国家储备棉、“出疆棉”以及一部分商品棉。2001年,又进一步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打破经营垄断,鼓励公平竞争,规范市场秩序,提高调控效率,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棉花企业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2001年底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棉花价格进一步放开,实行更为开放的进出口政策,对我国棉花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04年6月,在郑州设立棉花期货市场,并与世界棉花价格走势有一定的同步性,标志着棉花价格已经更进一步与国际市场接轨。
2.棉花价格变动现状分析
农产品生产价格中的棉花价格是指棉花生产者第一手出售其产品时实际获得的价格;全国农产品集贸市场交易价格是指我国农产品主产区集贸市场大宗农产品的成交价格。
(1)棉花交易价格震荡上行
如图2-8,2000年1月至2002年10月,我国棉花交易价格小幅波动,持续在3-4元/公斤之间徘徊,期间月度环比指数基本在10%以内震荡。2002年11月棉花交易价格突破4/公斤元,一路上涨,一度在2004年4月涨至6.13/公斤元,随后逐渐回落,直到当年10月棉花价格又跌到5元/公斤以下,期间月度环比指数反复震荡,一度创出单月20%以上的涨幅。2005年6月我国棉花价格又回到5元/公斤以上,至此走出单边上扬的行情,并于2007年底快速上涨到6元/公斤以上。
图2-8 我国棉花交易价格及价格指数(月度环比)
(2)近年棉花价格波动较大。
相对于前期,自2006年以来,棉花交易价格涨幅明显扩大,出现快速上涨(见图2-9)。2006年1月开始,我国棉花交易价格快速上涨,月环比指数连续9个月涨幅达到二位数;在一段调整后,2007年10月开始,棉花交易价格又以15%以上的幅度快速上涨。
通过表2-5可见,如果以年度为价格变动周期,自2002年以来我国棉花价格无论是对于生产者还是流通领域来说,都处于无序的波动中。如果以季度为价格变动周期来看,生产者价格指数波动往往要高于交易价格指数,但值得庆幸的是在2006年以来逐渐趋于一致。价格无序的波动以及同一产品在生产、流通领域价格波动差异过大
图2-9 以2000年1月为基期的棉花交易价格指数趋势图
 
表2-5  2000~2007年棉花生产、交易价格指数表(年环比)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生产价格指数
103.35
135.33
79.54
111.82
97.06
109.60
交易价格指数
94.41
143.16
116.59
91.02
103.53
116.03
的现象,正反映出我国棉花等初级生产资料市场发育不成熟,市场机制不完善,尤其是保持原料类农产品价格相对稳定,减少国际市场及其它因素对农产品价格冲击的机制不健全。
图2-10 2002~2007年棉花生产、交易价格指数趋势图(季度环比)
3.棉花价格变动因素分析
(1)供求关系:由于农业结构调整和气候、自然环境等原因造成播种面积变化,全年棉花总产量变动,进出口量发生变化,从而供求关系变化,从而引起市场均衡价格的变化。
(2)生产成本: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动使得农民种棉成本变动,进一步影响棉花价格。
(3)国际市场上的棉价波动:国际市场上棉花价格变动放大了国内棉花价格的波动。加入WTO以后,我国棉花进口量持续增加,一跃成为世界最大进口国,国内外棉花市场联系日益紧密,存在着价格长期协整关系和短期的因果互动关系(张海森,2005年)。
但是,北京大学教授卢锋对世界上最大的十个贸易实体年棉花贸易量与国际棉花价格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惟有中国棉花贸易进出口与棉花价格存在最为显著的反向关系:中国棉花贸易通常在国际棉花价格较低时处于净出口国地位并出口较多,棉价较高时处于净进口地位并进口较多,说明中国棉花贸易在操作层面具有极为反常的“贱卖贵买”特征。
(4)宏观经济:虽然由于中国现有的制度体系中存在着某些固有的缺陷,宏观经济工具的作用没有发达国家那样有效,但是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各项制度安排逐步与国际接轨,宏观经济因素对棉花价格的影响会越来越重要。
①实际货币供给和实际利率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货币政策对棉花价格的作用是比较明显的,或者说至少是不能忽视的;更为重要的是,冲击响应函数显示,中国CPI的变化似乎能永远被货币政策的变化所放大。货币政策与棉花价格之间这种强烈的重复冲击关系使得稳定棉花价格的政策变得困难重重。因为货币政策与利率的调整影响到了国民经济的大部分行业,这样棉花价格通过货币政策与利率间接地与其它行业的经济运行状况纠缠在一起。
②通货膨胀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对棉花变动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因果关系一直存有争论,卢锋等人2007年的研究回答了这个问题: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通货膨胀变动都领先棉花市场价格变动,因此是通货膨胀导致棉花变动,而不是相反。
③其它影响。实际汇率对CPI没有影响,原因是中国没有实行农产品的自由贸易,隔绝了汇率变化对国内棉花价格的影响。但是在发达国家,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例,实证分析表明:汇率对参与贸易的农产品价格有影响。随着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这种作用会逐渐显现出来。期货市场对棉花价格的影响甚微。期货市场的产生和发展能够消除农产品现货市场上幅度大、破坏性大的价格波动,从而实现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研究表明:目前虽然中国的棉花期货市场(以郑州商品交易市场为例)与国外的期货市场相关,但是相关性很弱。因此,在国外对实际交易价格有指导作用的棉花期货市场不足以影响中国的棉花实际交易价格,这只能说明我国的期货市场还不完善。
4.棉花定价机制的国内外比较
虽然我国棉花定价机制已经基本完成了向市场机制的转变,但与此相关更深层次体制机制,如:当前棉花流通机智、利率、外汇制度等的影响,也暴露出目前棉花定价机制中的无奈。世界棉花贸易中,我国长期存在的“贱卖贵买”现象本质上是体制问题,深层原因在于我国棉花流通市场化改革长期滞后。因此,治理这种情况的根本措施在于改革国内棉花流通垄断体制。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棉花需求国与进口国,政府应通过配额等一系列手段和规则来规范进出口秩序,并通过制订有关棉花产业政策,来促进棉花企业的兼并与重组,使优势资本向优势企业集中,做大做强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集团,在世界贸易中争取回来本应属于我们的棉花国际定价权。
三、初级生产资料价格对我国宏观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及预测
对于初级生产资料市场的不确定性进行探讨和实证分析,需要建立和运用有关计量模型进行系统和深入的分析。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时间序列模型及其分析方法,在理论探讨和实际应用方面,都取得了迅猛发展。从宏观经济的运行环境来看,单独就初级生产资料价格变动来说明初级生产资料价格指数(PPPI)的变动会很片面,本文将从GDP增长与CPI、PPI、PPPI之间相互影响关系入手,来研究说明初级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的变动与GDP、CPI、PPI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而揭示初级生产资料价格对我国宏观经济影响。
(一)模型方法选择与数据的处理
在研究方法上如用传统的经济计量方法(如联立方程模型等结构性方法),由于GDPI、CPI、PPI、PPPI四者之间形成网状联系,很难判定哪个是内生变量、哪个是外生变量,运用联立方程就不足以对变量之间的动态联立提供一个严密的说明。为了能更好的揭示PPPI与GDP的增长、CPI、PPI之间的变动关系,我们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ector autoregression ,VAR)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tor err correction model,VEC)非结构化的多方程模型来构建GDP增长率与CPI、PPI、PPPI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
在指标的选择上,用按可比价格计算的中国年度GDP指数(以上年=100)衡量经济增长水平,表示为GDPI;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年度变动率衡量居民消费价格变化程度,表示为CPI;用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数来反映工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情况,表示为PPI。对于本文的核心指标初级生产资料价格指标的选取,由于在我国现有价格指数体系中并没有直接的数据,考虑到本文研究的初级生产资料所包含的生产资料在价格指标体系中多归为采掘业,因此本文所研究的初级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用采掘业指数来近似代替,以PPPI表示。在数据的时间跨度上,由于本文研究的核心在于GDPI、CPI、PPI、PPPI四者之间长期的协整关系及相互间的脉冲响应,因此选择中国1990年至2008年的年度初级生产资料价格指数(PPPI)、GDP指数(GD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数(PPI)数据作为基础研究数据,计算均运用EViews 5.0分析计算。
(二)模型的设定
1.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ADF检验)
为避免出现伪回归,我们首先对所有的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以判断其平稳性和单整阶数,在检验的过程中选用ADF检验,分别对1阶差分的GDPI、CPI、PPI、PPPI的序列平稳性进行检验,结果见表3-1。从表3-1可看出,对原序列的所有检验结果均未拒绝有单位根的假设,原序列是有趋势性的非平衡序列。对所有变量下一阶段差分后,ADF检验值显示,在95%的置信水平下,DGDPI、DCPI、DPPI、DPPPI四者都是平稳的,即这四者满足了构建协整方程的必要条件。
表3-1                    平稳性进行检验
变量名称
ADF检验值
临界值(5%)
Prob.
平稳性
GDPI
-0.2936
-1.9644
0.5639
不平稳
CPI
-2.7159
-3.0521
0.0918
不平稳
PPI
-2.0226
-3.0521
0.2752
不平稳
PPPI
-2.8216
-3.0404
0.0750
不平稳
D(GDPI,1)
-3.4453
-1.9644
0.0019
平稳
D(CPI,1)
-3.2220
-3.0656
0.0375
平稳
D(PPI,1)
-3.4939
-3.0521
0.0216
平稳
D(PPPI,1)
-4.4098
-3.0521
0.0036
平稳
 
   2.协整关系检验
  通过单位根检验仅仅是做协整关系的前提,在满足各指标同阶单整之后,还要对这4个指标进行协整关系检验,看这4个指标之间是否有长期的协整关系。目前协整关系检验主要有两种检验方法: (1) 两变量的Engle-Granger 检验。为了检验两变量的Yt Xt 是否为协整, Engle Cranger 1987 年提出两变量检验法,也称为EG 检验。其主要针对两变量的协整关系检验。(2) 多变量协整关系检验,其是由Johensen 1988 ,以及与Kuselius 1990 年提出的一种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检验的方法,通常称为Johensen 检验,JJ 检验。我们采用Johensen 检验,并用特征根 (Rank Test)和最大特征值 ( Max-eigenvalue test)两种计算方法来选择滞后期,检验结果见表3-2和表3-3。
从下面两表中可以看出,对应原假设None(表示无协整关系)协整关系的检验,其特征根迹检(Rank Test)和最大特征值检验( Max-eigenvalue test)的检验统计量的值均大于5%显著性水平,即在95%的置信水平下拒绝无协整关系,说明GDPI、CPI、PPI、PPPI四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通过进一步的检验,对应于At most 3(表示至多存在3个协整关系),两种检验方法的统计量值也均大于对应的5%显著性水平,说明GDPI、CPI、PPI、PPPI四者之间存在着4个对应的协整关系。
表3-2                  特征根迹检(Rank Test)
 
 
 
 
 
 
 
 
 
 
 
Hypothesized
 
Trace
0.05
 
No. of CE(s)
Eigenvalue
Statistic
Critical Value
Prob.**
 
 
 
 
 
 
 
 
 
 
None *
 0.954196
 108.4162
 47.85613
 0.0000
At most 1 *
 0.849011
 55.99859
 29.79707
 0.0000
At most 2 *
 0.623607
 23.85932
 15.49471
 0.0022
At most 3 *
 0.347125
 7.248276
 3.841466
 0.0071
 
 
 
 
 
 
 
 
 
 
注: *表示在5%的显著水平拒绝原假设;**表示MacKinnon-Haug-Michelis (1999) p-values
 
表3-3           最大特征值检验 (Maximum Eigenvalue)
 
 
 
 
 
 
 
 
 
 
Hypothesized
 
Max-Eigen
0.05
 
No. of CE(s)
Eigenvalue
Statistic
Critical Value
Prob.**
 
 
 
 
 
 
 
 
 
 
None *
 0.954196
 52.41760
 27.58434
 0.0000
At most 1 *
 0.849011
 32.13927
 21.13162
 0.0010
At most 2 *
 0.623607
 16.61105
 14.26460
 0.0209
At most 3 *
 0.347125
 7.248276
 3.841466
 0.0071
 
 
 
 
 
 
 
 
 
 
注: *表示在5%的显著水平拒绝原假设;**表示MacKinnon-Haug-Michelis (1999) p-values
3.最佳滞后期的选择
对于协整方程而言,滞后期如果足够大,就可以完整反映所构建模型的动态特征,但是,从实际应用而言中,滞后期期越长,
模型中待估计的参数就越多,自由度就越少。因此,为了在滞后
期与自由度之间寻求一种均衡状态,就需要用多种准则来确定模型最优的滞后期。通过计算(见表3-4) LR、FPE、AIC、SC、HQ等5种方法检验均显示滞后2期是一个最优选择,即GDPI、CPI、PPI、PPPI四者之间可以建立VAR(2)的协整方程。
 
表3-4    最大滞后期的选择标准
 
 
 
 
 
 
 
 
 
 
 
 
 
 
 
 Lag
LogL
LR
FPE
AIC
SC
HQ
 
 
 
 
 
 
 
 
 
 
 
 
 
 
0
-178.5552
NA 
 24987.28
 21.47709
 21.67314
 21.49657
1
-144.1343
 48.59426
 3071.778
 19.30992
 20.29017
 19.40736
2
-104.5289
  37.27566*
  287.3299*
  16.53281*
  18.29727*
  16.70820*
 
 
 
 
 
 
 
 
 
 
 
 
 
 
 (三)VAR模型及VECM模型
1.VAR模型
根据上一步所确定的最佳滞后期,及GDPI与CPI、PPI、PPPI四者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对这四个指标建立VAR(2)模型,对应的单个方程如下:
GDPI = 0.5018302061*GDPI(-1) - 0.4134244247*GDPI(-2) - 0.598045636*CPI(-1) - 0.1580219308*CPI(-2) + 0.5546685157*PPI(-1) + 0.4885804608*PPI(-2) - 0.08745601388*PPPI(-1) - 0.06720783675*PPPI(-2) + 87.95574474           1)
 
CPI = 1.359661926*GDPI(-1) - 0.1102869607*GDPI(-2) + 0.2448778893*CPI(-1) - 0.3388820621*CPI(-2) + 0.7833560358*PPI(-1) + 0.2491202767*PPI(-2) - 0.1587411736*PPPI(-1) - 0.1935259274*PPPI(-2) - 90.88768752              2)
 
PPI = 2.714806038*GDPI(-1) - 0.6067525934*GDPI(-2) + 0.4043311141*CPI(-1) - 0.7705798773*CPI(-2) + 0.41802225*PPI(-1) + 0.7078869991*PPI(-2) - 0.1687900896*PPPI(-1) - 0.3643187675*PPPI(-2) - 146.6155759              3)
 
PPPI = 2.7005596*GDPI(-1) + 1.013501625*GDPI(-2) - 0.3544289069*CPI(-1) - 2.07671013*CPI(-2) + 1.591607552*PPI(-1) + 2.541754585*PPI(-2) - 0.6859519458*PPPI(-1) - 1.164091448*PPPI(-2) - 261.3597432               4)           
  在上述四式中,复相关系数由(1)式至(4)式分别为0.9553、0.9595、0.9301、0.7359,相关除(4)式外,其余3个关系式的相关度很高。对于(1)式而言,当期GDPI每变动1个百分点,会引起GDPI自身滞后一期正向变动0.50个百分点,同时也会对自身滞后二期反向变动0.41个百分点;当期GDPI的变动会引起CPI滞后一期和滞后二期的反向运动,GDPI每变动1个百分点会分别引起CPI滞后一期和滞后二期反向变动0.60、0.16个百分点;而GDPI的变动对PPI滞后一期和滞后二期则都是正向影响,分别影响0.55和0.48个百分点;PPPI所受GDPI的影响与PPI所受影响正好相反,GDPI的变动对PPPI滞后一期和滞后二期则都是负向影响,分别会影响0.09和0.07个百分点。由于VAR模型中所含变量多、滞后阶数多等因素的限制,方程中含有大量参数,各参数通常不能做简洁明了的解释,对方程中所含更的经济意义,我们放在后面的脉冲响应分析中做详细分析。
2.VECM模型
协整检验已经证明GDPI与CPI、PPI、PPPI四序列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即长期均衡关系。而这种长期均衡关系是在短期波动的不断调整下得以实现的,故可建立误差修正模型(ECM)分析这种调节机制。按照Hendry学派的观点,任何一个ECM都可以从自回归分布滞后(ADL)模型推导出来。本文采用ADL(1,1)模型,估计及相关检验结果如下:
D(GDPI) = - 0.8348024239*( GDPI(-1) + 0.7375368112*CPI(-1) - 1.131248169*PPI(-1) + 0.1636952259*PPPI(-1) - 87.78989483 ) + 0.518633797*D(GDPI(-1)) + 0.05222906587*D(CPI(-1)) - 0.3909565916*D(PPI(-1)) + 0.05271329075*D(PPPI(-1)) - 0.2779469368                                                              5
 
D(CPI) = 1.033710886*( GDPI(-1) + 0.7375368112*CPI(-1) - 1.131248169*PPI(-1) + 0.1636952259*PPPI(-1) - 87.78989483 ) + 1.265444436*D(GDPI(-1)) - 0.4063028575*D(CPI(-1)) + 1.181924916*D(PPI(-1)) - 0.1097452503*D(PPPI(-1)) - 0.3729921548                                                               6
 
D(PPI) = 2.495553952*( GDPI(-1) + 0.7375368112*CPI(-1) - 1.131248169*PPI(-1) + 0.1636952259*PPPI(-1) - 87.78989483 ) + 2.167061451*D(GDPI(-1)) - 0.4959969757*D(CPI(-1)) + 1.251704073*D(PPI(-1)) - 0.1728331918*D(PPPI(-1)) - 0.9077851923                                                               7
 
D(PPPI) = 5.165958703*( GDPI(-1) + 0.7375368112*CPI(-1) - 1.131248169*PPI(-1) + 0.1636952259*PPPI(-1) - 87.78989483 ) + 3.618395339*D(GDPI(-1)) - 1.786392408*D(CPI(-1)) + 3.746463757*D(PPI(-1)) - 0.8802171833*D(PPPI(-1)) - 0.9269716711                                                               8   误差修正项ecm系数和大小反映了对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从 (5)—(8) 式中可以看出,GDPI、CPI、PPI、PPPI的误差修正项分别为- 0.2779- 0.3730- 0.9078- 0.9270,四个ecm系数均为负值,说明长期均衡趋势对短期偏离的收敛机制在起作用,符合误差修正模型的反向修正机制。具体对GDPI的ecm系数而言,- 0.2779意味着当GDPI长期波动时,GDPI有自身反向修正机制,偏离均衡值后自身将会以每年0.28个百分点的速度反向进行校正。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四个ecm系数中,PPI和PPPI的误差修正项系数较高,反向修正速度均达到0.9个百分点以上,这与PPI、PPPI长期波动幅度大有直接关系。从表4-3-1中可以看出,在1990~2008年期间GDPI、CPI、PPI、PPPI
表3-5                  基本统计量表
 
GDPI
CPI
PPI
PPPI
 Mean
 109.9289
 105.1087
 105.1158
 114.5168
 Median
 110.0000
 103.1000
 103.1000
 112.8000
 Maximum
 114.2000
 124.1000
 124.0000
 146.5000
 Minimum
 103.8000
 98.60000
 95.90000
 98.40000
 Std. Dev.
 2.447636
 6.732026
 7.305497
 12.30468
 Skewness
-0.279985
 1.579493
 1.255138
 0.917255
 Kurtosis
 3.607197
 4.711222
 4.017589
 3.499714
 Jarque-Bera
 0.540119
 10.21842
 5.808439
 2.861985
 Probability
 0.763334
 0.006041
 0.054792
 0.239072
 Sum
 2088.650
 1997.065
 1997.200
 2175.820
 Sum Sq. Dev.
 107.8366
 815.7632
 960.6653
 2725.293
 Observations
 19
 19
 19
 19
的波动幅度(用标准差表示)分别为2.4476、6.7320、7.3055、12.3046,很明显,长期波动幅度大则对应短期偏离的收敛作用就强,长期波动幅度小则对应短期偏离的收敛作用就弱。以GDPI的ecm系数为例,在标准差2.4476的极值情况下,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仅受ecm系数- 0.2779的反向收敛作用,GDPI最长需要8.8年才回到均衡点。以此类推PPPI仅依靠自身反向收敛作用需要13.2年才能返回到均衡点。当然只考虑ecm系数的反向收敛作用而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仅仅是理论分析的一种假设。
3.AR根图
 VAR方程的稳定性是做脉冲响应和方差分析的前提,在滞后2阶时,对AR特征多项式逆根进行分析,见图3-1,估计模型中所有的AR逆根都小于1,即AR逆根均落于圆内。由此可以进一步做脉冲响应和方差分析。
3-1   滞后2阶AR特征多项式逆根图
 
(四)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Granger Test of Causality)
存在协整关系的基础上,利用格兰杰因果分析(Granger Causality Test)对这种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进行研究。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基本思想是“过去可以预测未来”。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基本原理是:在做Y对其他变量(包括自身的过去值)的回归时,如果把X的滞后值包括进来能显著地改进对Y的预测,我们就说X是Y的(格兰杰)原因;类似地定义Y是X的(格兰杰)原因。在滞后2的情况下,GDPICPI、PPI、PPPI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见表3-6。
从表中可以看出,滞后25%的显著性水平下GDPI是CPI、PPI、PPPI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反之则不立。说明GDPI的变动是引发CPI、PPI和PPPI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但CPI、PPI、PPPI的变动虽然有影响,但并不是引起GDPI变化的直接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这从另外一角度佐证了严忠(2006)对直接影响GDP增长的动力研究的结论:投资、劳动力和科技进步三种要素是我国经济增长动力的格兰杰因果关
表3-6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Granger Test of Causality)
 
 
 
 
 
 
 
 
  Null Hypothesis:
Obs
F-Statistic
Probability
 
 
 
 
 
 
 
 
  GDPI does not Granger Cause CPI
17
 6.67078
 0.01127
  CPI does not Granger Cause GDPI
 0.78036
 0.48017
 
 
 
 
 
 
 
 
  PPI does not Granger Cause CPI
17
 3.34020
 0.07027
  CPI does not Granger Cause PPI
 1.79504
 0.20797
 
 
 
 
 
 
 
 
  PPPI does not Granger Cause CPI
17
 1.84311
 0.20044
  CPI does not Granger Cause PPPI
 3.73521
 0.05481
 
 
 
 
 
 
 
 
  PPI does not Granger Cause GDPI
17
 3.83076
 0.05169
  GDPI does not Granger Cause PPI
 15.0371
 0.00054
 
 
 
 
 
 
 
 
  PPPI does not Granger Cause GDPI
17
 3.11844
 0.08117
  GDPI does not Granger Cause PPPI
 7.66332
 0.00717
 
 
 
 
 
 
 
 
  PPPI does not Granger Cause PPI
17
 0.77109
 0.48412
  PPI does not Granger Cause PPPI
 2.58724
 0.11636
 
 
 
 
 
 
 
 
注:统计量的P值为检验的概率值,若P值小于0.05,表示因果关系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成立,若P值小于0.10,表示因果关系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成立,反之,因果关系不成立。
 
系。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PPI是CPI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会导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格兰杰原因,但CPI不是PPI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CPI是PPPI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但PPPI不是CPI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在滞后1期和滞后2期的情况下,PPI与PPPI相互之间均没有格兰杰因果关系,这与在计算PPPI时初级生产资料所占权数较少有直接关系,造成了PPPI的高低对PPI的高低没有直接因果关系,而且PPI的高低对PPPI的高低也没有直接的关系。
(五)脉冲响应分析及预测
 VAR模型由于所含变量多、滞后阶数多等因素的限制,方程常常很复杂,各变量的系数通常不能做简洁明了的解释,脉冲响应函数可用于衡量来自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新息(Innovation)的冲击对变量当前和未来取值的影响,因此,通常要通过系统的脉冲响应函数来推断模型的内涵,来进一步解释其中一个变量对其他变量不同时期所带来的影响。
由于不同的变量顺序会产生不同脉冲的结果,为更好的进行理论分析以及经济的实际需要,在确定本文脉冲函数的顺序上以前面所做各变量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为依据,根据GDPI是CPI、PPI、PPPI的格兰杰因果关系、PPI是CPI的格兰杰因果关系、CPI是PPPI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我们分别研究分析GDPI对CPI、GDPI对PPI、GDPI对PPPI、PPI对CPI、CPI对PPPI的脉冲响应关系,同时也分析GDPI、CPI、PPI、PPPI四个变量对自身的脉冲响应影响。
1、单因素脉冲响应图分析。
从图3-2中可以看出:
(1)GDPI对CPI在前2期之内会有一个较强的负向影响,之后3年负向冲击逐年减小。总体而言,GDP对CPI的反向冲击将会持续5年。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上来说,当GDP增速运行高位时,会出台相应宏观调控措施,对生产、消费、固定资产投资等进行反向调控;而当GDP增速处于低位时,国家也会出台相应的刺激方案,包括刺激消费。此时CPI会由于GDP的低迷而转向攀升。由此就形成了GDP对CPI的负向影响,这是我国宏观政策调整的具体表现。
(2)GDPI对PPI的冲击是正向的,在滞后2期时,GDPI对PPI的冲击达到峰值,在5年后冲击才逐步转成负向冲击。这说明经济发展在短期内会促使PPI上涨。众所周知,GDP在增长的过程中,必然会对生产环节有一个同步的需求,即宏观经济的增长会对生产环节有一个正向的刺激,生产的刺激会直接扩大对工业品的需求量,进而导致GDP发展快时PPI就高,GDP发展慢时PPI就低。这符合我国经济的实际运行情况。
(3)GDPI对PPPI的冲击在前6期一直是负向影响,但负向影响不大,当GDPI每变动一个单位的标准差新息(Innovation)时,负向峰值也仅达到0.2个单位。产生GDPI对PPPI负向影响的原因与GDPI对CPI负向影响的原因基本相同。经济过热时,国家实施各种“刹车”、“降温”政策,提高贷款利率、抬高企业生产门槛等限制性措施都会对生产源头的初级生产资料形成的一个负向的冲击和影响,这也符合我国的宏观政策和经济运行特点。
图3-2                        单因素脉冲响应图
 
(4)PPI对CPI的冲击形成有规律性的波动冲击,PPI对CPI前3期正向冲击,即PPI的上涨会造成CPI的上涨,直到滞后3-6期时才会有负向冲击,这说明PPI上涨会引起CPI上涨。煤炭、石油、金属矿产品、初级农产品等初级生产资料价格在生产环节上的上涨必然会传导到消费环节,这与经济规律吻合。
(5)CPI对PPPI的冲击影响在前8期一直是负值,说明在中短期内CPI对PPPI是负向冲击影响,PPPI的上涨对CPI形成反向抑制作用。一般将通货膨胀表述为CPI持续上涨,通货紧缩则与此相反。 通货膨胀时,国家会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手段实施调控。对于货币调控而言,中央银行通过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再贴现、中央银行再贷款、贷款规模等货币政策来调节生产、投资、需求、消费,实现稳定价格总水平,促进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针对于通货膨胀,国家所实施的货币宏观调控,对初级生产资料所带来的冲击必然形成一个反向冲击,即会导致初级生产资料生产及开采规模缩减、同时初级生产资料价格也会受到抑制。CPI对PPPI是负向冲击,是我国宏观政策调整的一个侧面反映。
(6)4变量对自身冲击影响中,GDPI对自身冲击在前5期全是正向影响,其中在滞后2期时正向冲击达到峰值,CPI、PPI、PPPI则表现出明显的自身调节机制,围绕均衡值附近做收敛阻尼波动冲击。在仅考虑指数对自身冲击时,其当期对后期的冲击,正如一石击水,水波的波幅呈阻尼波动,直至消失。GDPICPI、PPI、PPPI四变量对自身的脉冲基本都在5~6年后基本归零,对后期数据的影响变的很小。
2.脉冲响应混合图分析
由于在GDPI、 CPI、PPI、PPPI四者中GDPI是CPI、PPI、PPPI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因此做图3-3以揭示GDPI每变动一个单位的标准差新息(Innovation)时对这4个变量及对自身的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出,GDPI对4个变量的冲击周期大致为5.7年。GDPI对自身及PPI的正向冲击都在5.5年时完成,并开始另一轮的反向冲击。GDPI对CPI和PPPI都是反向冲击,在5.7年时接近0,并开始正向影响。根据经济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一般呈周期性的扩张与收缩的交替发展过程,结合本文所做的混合脉冲分析,可得出我国GDP的扩张周期约为5.7年。CPI、PPI、PPPI 3个变量4个变量的的冲击周期分别是:CPI4个变量的冲击周期大致为6.5年,PPI4个变量的冲击周期大致为5.6年,PPPI4个变量的冲击周期大致为5.6年(限于篇幅,图略)。从经济意义上解释,我国初级生产资料价格指数PPPI的扩张周期约为5.6年,CPI的扩张周期约为6.5年,PPI的扩张周期约为5.6年。限于本文所研究的数据来源,1990~2008年的时间序列过短,只能推出各变量的扩张周期,而无法计算出各变量的收缩周期。

 
图3-3 

 
 
 
 
 
 
 
 
 
 
3.VAR预测
运用已建立的VAR方程对GDPI、CPI、PPI、PPPI进行预测,方法为静态预测。2009年GDPI预测值为105.0886,CPI、PPI、PPPI的预测值分别为108.4154、102.3339、117.8765,四个预测值均低于2008年实际值,2009年GDPI、CPI、PPI、PPPI分别下降约3.0、1.6、8.2、9.8个百分点。由于是VAR方程下的样本外预测,预测精准度稍低,在此仅供趋势上的参考。四指标预测值均下降符合全球经济衰退和我国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
(六)结论
1GDPI、CPI、PPI、PPPI的原序列具有趋势性,一阶差分后均为平稳序列,且相互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2GDPICPI、PPI、PPPI的误差修正ecm系数分别为- 0.2779- 0.3730- 0.9078- 0.9270,均为负值说明长期均衡趋势对短期偏离的收敛机制在起作用,符合误差修正模型的反向修正机制。
3、四变量中,我国初级生产资料价格指数PPPI对应短期偏离的收敛力度最强,GDPI对应短期偏离的收敛力度最弱。
4GDPI是CPI、PPI、PPPI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PPI是CPI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CPI是PPPI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均符合我国宏观政策与经济运行规律。在滞后1期和滞后2期的情况下,PPI与PPPI相互之间均没有格兰杰因果关系,这与PPPI的计算权数过低有关。
5、在中短期内CPI对初级生产资料价格指数PPPI是负向冲击影响,初级生产资料价格指数PPPI的上涨对CPI形成反向抑制作用,GDPI对初级生产资料价格指数PPPI的冲击在短期内也是负向影响。
6、我国初级生产资料价格指数PPPI的扩张周期大致为5.6年,GDP的扩张周期约为5.7年,CPI的扩张周期约为6.5年,PPI的扩张周期约为5.6年。
7、运用已建立的VAR方程对GDPI、CPI、PPI、PPPI进行预测,预测2009年四指数均呈下降态势。
四、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我国初级生产资料定价机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的深化,进一步完善初级生产资料定价机制,逐步理顺初级生产资料价格关系,无疑是当前我国价格机制改革的重中之重。
现行我国初级生产资料定价机制中,既有一些时机成熟、亟需改进的问题,也有一些条件尚不具备、遗留的难题。目前价格改革的推进,在某种程度上有赖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市场体制不断的完善,更需要国家财政政策、税收政策、货币政策、产权制度、社会保障等多方面改革的配合和支持,是攻坚任务,也是历史的使命和挑战。
 依靠国家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特别是通过灵活有效的税收杠杆进行调节,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体现相关产品的合理比价关系。最终目的是依靠完善初级生产资料价格机制优化资源配置。
确定价格改革基本思路,农矿产品类生产资料价格改革,基本思路是引入竞争机制、再造监管体系,充分挖掘市场机制的调节能力;原油价格改革,主要是和国际接轨天然气价格改革,在定价上必须充分考虑天然气供应链各环节的利益,使各环节既有利可图,又能避免产生暴利,维护好弱势用户的利益。
    (二)建立国家初级生产资料战略储备体系
     在世界主要初级生产资料进口大国中,中国是唯一没有战略储备的国家。建立初级生产资料战略储备,一方面可以防止突发事件导致供应中断,另一方面可防御初级生产资料价格剧烈波动。
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也意味着我国的能源需求持续旺盛,而在当前,国际市场初级生产资料价格频繁波动,国际投机资金很可能会继续疯狂炒作原油等大宗商品。在此背景下,完善我国初级生产资料战略储备体系,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争夺定价的话语权,对维护我国能源安全乃至国家安全,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国内初级生产资料价格受国际市场的影响已成为无法回避的事实,鉴于政府不应当对超常的价格波动坐视不理,维持价格的基本稳定应当是政府从事宏观经济调控的措施之一。
政府在初级生产资料价格形成机制上的作用应体现在法律、法规的制订和宏观调控上。制订法律、法规无非是由政府来制订市场的游戏规则,在这个规则下按照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使有条件的企业参与竞争。
政府对初级生产资料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真正掌握市场管理和调控权,形成合理的、有序的竞争格局。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原则应当是:在市场形成价格机制的条件下,对初级生产资料价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间接调控上,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能使用行政手段控制价格水平。例如:政府应当建立旨在稳定石油价格的调控体系,设立相当数量的石油库存储备:根据国际油价的波动调节库存,当国内油价超出某一范围时,通过石油存货的变动平抑油价。
(四)加快技术革新提高抵御价格波动能力
    由于技术进步,国际初级生产资料成本普遍下降,而国内相当一部分油气田、炼化企业、矿产开发及加工企业等却被高生产成本和高负债率困扰,企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获利空间小,抵御初级生产资料下跌的生存空间不大。因此,迫切需要加快技术革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抵御初级生产资料价格波动的能力。
(五)积极开发新能源和新产品
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尤其是环保清洁能源。我国具有丰富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水力、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地热采暖和地热发电等。增加新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改变我国的能源消耗结构,逐步降低国民经济对石油、煤炭的依赖程度,有效降低价格波动的影响。
(六)实施初级生产资料来源多样化战略
目前我国的初级生产资料进口来源大多分布在政治、经济不稳定的地区,例如:石油进口有56%来自中东地区,24%来自于非洲,14%来自于印尼、越南等地,原油进口过于集中在中东地区。为防止中东地区再次爆发战争而造成对我国石油供应的中断,应开辟多种进口渠道,增加从俄罗斯、南美和东南亚等局势相对稳定国家的进口量,以平衡对中东石油的过度依赖,避免从单一国家或单一渠道获得石油。铁矿石等金属矿产品和其它初级生产资料也一样尽量采取进口来源多元化和渠道多样化,安全、稳定地获得世界资源。
(七)积极参与国际期货交易以规避价格风险
    在过去很长时期内,我国初级生产资料进口几乎是被动接受国际价格。在国际期货市场上规避、抵御价格风险的操作,只有少量尝试性参与。期货市场是一个公开、集中、统一的近似完全竞争的市场,其基本功能是规避风险和发现价格,套期保值是企业稳定生产的一种重要经营方式和避险工具,期货价格能够最大限度地反映全社会对石油价格的预期,真实反映市场供求关系,是真正的市场价格,已成为生产经营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因此,借助期货市场可以建立科学的初级生产资料定价机制及规范有序的流通体系。对我国这样的初级生产资料消费大国来说,参与以期货市场为主的国际风险市场的竞争是维护国家利益的必然选择。
(八)积极寻求与初级生产资料出口国家合作
积极寻求与世界产油国家、富矿国家的合作开发,有鉴于今后我国初级生产资料供求缺口有日益扩大的趋势,我们必须最大限度地利用国际初级生产资料资源,一方面从国际市场进口适量初级生产资料,另一方面更多地参与产油国家、富矿国家资源的勘探开发。在与它国合作开发时,切记以维护国家、企业形象为基础,用长远、战略眼光,高度树立保护环境,尊重合作国人民的意识。我国前期在外国投资合作的一些企业,就因为这些问题终止了合作,退让给了其它国家的竞争对手。
(九)实行税收调节机制
实行税收调节机制税收应当是消费者对初级生产资料产品支付中的一个有弹性的部分。由于我国是国际初级生产资料价格的被动接受者,为避免价格波动对相关产业与相关下游行业的过大影响,应当建立起初级生产资料税收调节机制。如可设置当某种初级生产资料价格高于某一价位时适当降低税收,低于某一价位时适当提高税收,以保持市场价格的相对稳定。税收调节的原则,一是考虑与国内价格波动相联系,二是考虑与国内供求波动相联系。
(十)加强初级生产资料价格监测,建立价格调控基金
进一步加强对国家具有战略意义的初级生产资料,尤其是大宗商品的价格统计监测,健全统计监测体系,并将相关信息共享,甚至向全社会公布。
建立初级生产资料价格调控基金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力量,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政府制度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对于成本和价格的确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初级生产资料价格调控基金完全服务于价格的调控以及相关研究工作。

Copyright © 2018 -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统计局新疆调查总队 电话:0991-2691243 传真:0991-2691243

地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新华南路379号键龙大厦22层     邮编:830001 新ICP备 06003784号-5 网站标识码:bm36000031 新公网安备 650102020010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