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地域辽阔,有着不同类型的草场,各地的放牧季节也不完全相同。相对于农区畜牧业而言,牧区畜牧业具有显著的自身特点。对牧区牛羊统计调查必须紧密结合牧区牛羊生产实际,才能圆满完成统计调查任务。因此,牧区牛羊统计调查工作也要与时俱进,也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调查工作实践,以便进一步结合实际完善调查方法,规范操作流程,提高数据质量。
一、新疆主要畜禽监测调查样本分布情况
新疆有86个县(市),其中牧业县22个,半农半牧县15个,农业县49个。据2008年统计,22个牧业县牲畜头数为1182.08万头(只),占全区牲畜总头数的26.8%;15个半农半牧县牲畜头数为736.75万头(只),占牲畜总头数的16.7%。从22个牧业县和15个半农半牧县的牛羊头数看,22个牧业县牛羊头数为1105.74万头(只),占全区牛羊总头数的27.3%;15个半农半牧县牛羊头数为685.35万头(只),占16.9%。
根据现行《主要畜禽监测调查方案》的要求,2008年年底通过摸底调查全区共确定以牛羊生产为主的规模养殖户数1012户,其中:分布在牧业县中的规模户数为390户,分布在半农半牧县的规模户数为261户,分别占规模养殖总户数的38.5%和25.8%;分布在农业县的规模养殖户数为361户,占35.7%。全区共确定405个牛羊生产经营单位,其中:分布在牧业县中的牛羊生产经营单位为81个,分布在半农半牧县的为61个单位,分别占单位总数的20.0%和15.1%;分布在农业县的牛羊生产经营单位为263个,占单位总数的64.9%。全区共抽出散养户数为24757户,其中:分布在牧业县中的散养户数为314户,分布在半农半牧县的有4565户,分别占总户数的1.3%和18.4%。分布在农业县的散养户数为19878户,占80.3%。 二、新疆牧区草场的分布特点和牧区牛羊生产规律
新疆的草场根据类型的不同,一般可分为:夏牧场、春秋牧场、冬牧场、夏秋牧场、冬春牧场、冬春秋牧场及全年牧场,全年牧场是指适合全年放牧的草场。季节性较为明显的大致可分为:夏牧场、春秋牧场和冬牧场。在季节利用上,仅亚高山以上作夏牧场。中山带全为冬牧场利用,低山为春秋牧场,河谷和分布于平原的沙漠也作冬牧场。
新疆的夏牧场主要分布在阿尔泰山、准噶尔西山和天山南北坡的高山、亚高山及森林草甸上部。地势高寒,以草甸植被为主,面积6392.23千公顷,占可利用草地总面积的13.3%。一般5月初融雪,9月初又被积雪覆盖,只能在6月上旬至9月中旬利用。一般牲畜在夏牧场可增重30%左右。其中羊增重10~15公斤,多则达20公斤。但夏牧场道路艰险,交通不便,经营粗放,管理不善,利用不均匀不合理,平、近、低、草好处放牧量过大,高、陡、远、草差处利用不充分。
新疆的春秋牧场主要分布于阿尔泰山、准噶尔西山和天山北坡山前丘陵平原地区。面积9434.89千公顷,占可利用草地总面积的19.65%。气候干旱,植被以半荒漠为主。11~2月积雪深厚,难以利用;6~8月,气候炎热,牧草适口性差,亦难利用。但在春季,气温回升快,积雪融化早,牧草显露和萌发早,蒿属和木地肤等牧草枝叶鲜嫩,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有利于牲畜产幼和恢复体膘。秋季气候温和,牧草种籽成熟,并萌发幼嫩新枝较多,霜后适口性变好,是羊只抓膘配种的良好场所。牲畜一般3月中旬进入春秋牧场,6月中旬转出;秋季9月中旬转入,11月中下旬转出。利用期150~160天。春季羊只一般可增重2~3公斤,秋季可增重1~5公斤。春秋牧场干旱缺水,人畜饮水困难,常有冷空气、寒潮、暴风雪等灾害性天气侵袭,加之早春缺草,牲畜乏弱,死亡损失严重。春秋牧场利用时期,正值牧草萌发和结实后越冬前的忌牧时期,重牧极易造成退化,特别是靠近水源的地段,超载重牧,退化严重。
新疆冬牧场分布地域广泛,草地类型多样。主要分布在阿尔泰山、准噶尔西山、天山北坡中低山、平原河谷草甸及沙漠地区,面积13960.97千公顷,占可利用草地总面积的29.1%。牲畜一般11月中旬转入冬牧场,3月中旬转出,利用期长达150天以上。在利用期内,牧草干枯,营养物质含量下降,蛋白质含量比青绿时期损失75%以上,维生素损失达90%以上,可食牧草产量也仅有生长旺期风干重的50%左右。在无补饲条件下,牲畜采食的营养物质,一般不敷维持能量消耗,加之低温影响,造成掉膘,一般掉膘损失体重达入冬前体重的30%左右。冬牧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天寒缺草,牧草所含营养物质损失严重。山区冬牧场交通不便,运送冬草困难,缺乏补饲条件和暖圈。平原河谷冬牧场积雪深厚,牲畜采食困难。就牛羊的自然生长、繁殖情况来看,新疆每年从1月份开始,进入羊的产羔期,一直持续到4月中旬左右,据牧民反映,主要以1至3月份产羔量较大,因此,一季度的存栏量加上新增的,数值一般会呈现较大的增长态势。到5至6月份,产羔均已结束,此时的新繁殖羊羔一般已经存活,仅有极个别发生死亡情况,因此,此时的数量基本能够稳定下来。8至9月,牛羊从夏牧场转向春秋牧场,当年羔羊也基本长大,牧民这一时间会将下一年待产母羊以外的羊大部分出售,这一时期是牧区牛羊的出栏期,出栏的牛羊一部分会直接进入市场,另一部分会被卖到农区养殖场(户)育肥。11月份以后牧区牛羊的出栏量便很小了,直到下一年的1月初牧区牛羊的存栏都相对稳定。
三、牧区牛羊调查面临的困难
(一)交通不便
时至今日,不少地方的牧区道路,依然不能通车,有些地方甚至行走都很困难;特别是在冬季,交通问题更是显得十分突出。抽样调查选中的牛羊调查网点,有的就分布在这样的偏远地方。如和布克赛尔县巴嘎乌图布拉格牧场的一个调查点在乌兰哈达山口附近,往返距离在300公里以上,调查人员去一次来回要花费一个多星期的时间,所以这个调查点的报表经常出现迟报现象。 (二)通讯不便
因为种种原因,牧区的有些地方,至今也没有手机信号。而这些地方距离十分遥远,根本无法前去实地调查,因此,这些地方的数据存在上报不及时,数据不准确的问题。
(三)居无定所
牧民流动性强,在一年内要转场若干次,经常出现在我们规定的调查时间段内,牧民或是正在转场的路上,或是已经迁到了新的牧场住所等情况;即使是在新迁入的牧场内,由于放牧的需要,牧民也是逐草而牧,居无定所,辅调员要费很大精力和时间才能找到调查户。
(四)报表制度规定的调查时间与牧区生产规律间的冲突
在《主要畜禽抽样调查制度》中,对于“牛、羊、家禽报表收集与上报”的要求是:“小区调查员每季末26日至30日入户填写牛、羊、家禽季度调查表;规模户和生产单位调查员每季末26日至30日到调查户(单位)核实收取牛、羊、家禽生产台帐。”而根据牧区各草场在时间上的生产规律来看,严格按照《主要畜禽抽样调查制度》规定的时间开展调查工作,对于牧区而言,牛羊调查工作相比起农区来说困难更多一些。
四、对四个季度数据的评价及使用价值的评估
从牧区的生产实际出发,结合统计调查的可行性,考虑统计调查工作的成本和数据的使用价值,现做如下评估:
新疆牧区牛羊生产的基本特点就是,每年的5月中旬至6月下旬,各地的牛羊开始向夏牧场转场,在转场之前,抽调草原监理等有关部门的干部,在牲畜转场的各主要路口设卡检查,对转场的牲畜核定数量,对超载牲畜责令返回农区。各地进行的清点,有的是县政府统一组织开展的,有的是主管部门组织开展的。在转场前清点牛羊的数量,也是为了切实加强以草定畜保护草场严格限制超载放牧。直至9月的这一时段牛羊的放牧地点和数量也相对稳定。所以,通过清点,各地都会产生一个传统的“当年最高饲养量”也就是养殖最大值的指标。
第一季度,是生产的繁忙时期。牧区的牛羊正在繁育,牧民也准备转场,天寒地冻,交通不便,通讯不畅,辅助调查员开展调查工作困难重重。这一阶段的数据变化频繁,在26日至30日这个规定的5天内,每天都可能增加若干头只牛羊,有时甚至会增加很多,这短短几天内的牛羊数据很不确定,少若干头只牛羊也对,多若干头只牛羊也对。因此调查成本极高,但数据的使用价值却极低。
第二季度,是生产的稳定时期。牧区的牛羊繁育期已经结束,新繁殖的牛羊一般已经存活,极少发生死亡的情况,此时的数量基本能够稳定下来。因此,这一时期是牧区牛羊养殖数量的最大值,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全年最高饲养量。而且牧民已经转入了夏季牧场,生产生活也到了相对而言比较稳定的时期。各方面的条件,都便于辅助调查员开展调查工作。这一阶段的数据变动不大,因此调查成本较低,但数据的使用价值却较高。
第三季度,也是生产的繁忙时期。牧民既忙碌于出售牛羊等牲畜,又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储备冬季饲草,还要准备向冬牧场转场。与第一季度有相似之处,这一阶段的数据同样是变化频繁,甚至于隔天就有极大的差别,辅助调查员调查时也同样是困难很大。因此这一时期的数据的使用价值也不高。
第四季度,也是生产的稳定时期。这一时期,与第二季度有相似之处,牧民已经完成了转场,生产生活也到了相对而言比较稳定的时期。牧区牛羊的出栏量逐渐减少了,牛羊的存栏相对稳定了。直到下一年的1月初牛羊的存栏数都相对稳定。此时的数据代表了年末存栏数这一重要数据,因此数据的使用价值也较高。
总之比较而言,“两忙”“两稳”是牧区四个季度生产的主要特点。第二季度末和第四季度末的数据比较稳定,准确性高,而且反映了全年最高饲养量和年末存栏数两个重要数据,因此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而一季度末和三季度末正是牛羊数发生明显变化的时候,此时的数据是一个过渡性的数据。
在基层调研中我们发现,牧区在每一次的转场前夕的牛羊数是相对稳定的,而且此时本地乡村干部都要对牧民的牛羊进行一次传统性的清查,因此,我们统计调查的时间必须考虑避免与转场的时间发生冲突。牧区交通不畅给牲畜机械化转场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传统的人工转场时间较长,转场时辅助调查员收集数据十分困难,准确性也不高,数据调查时期应当尽量避开牧区转场期,并且不宜规定一个统一时间日期,而应以各地牧区转场前的日期为准,即因地而宜地确定调查日期,而对上报日期依旧可以采取统一的“季后2日”不变。
五、如何高质量地做好二季度和四季度的调查工作
我们认为,要高质量地开展牧区牛羊监测调查工作,各级调查队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从统计调查技术角度看,衡量数据准确性的指标是调查误差。调查误差越小,数据准确性越高;调查误差越大,数据准确性越低。按畜禽抽样调查工作环节来分,调查误差分为抽样阶段误差、登记误差、数据处理误差三类。由于抽样阶段误差和数据处理阶段误差有了根本性的控制,可以说现阶段的畜禽抽样调查数据误差主要来自调查登记误差。因此,有效地降低登记误差已成为确保调查数据准确性的关键所在。同时,登记误差是数据源头性误差,对调查总体推算数据质量具有决定性影响。有些调查可以进行事后质量抽查核对登记数据,但是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成本较高,因此,及时控制登记误差与选好辅助调查员有着紧密联系。 (一) 选好辅助调查员是关键
在主要畜禽监测调查中,辅助调查员起着承上启下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他们能否完全按照现行主要畜禽监测调查制度中所规定的统一操作流程,取得调查数据,对于牧区牛羊监测调查数据的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目前新疆牧区辅助调查员取得调查数据的方式方法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应当多探讨并总结推广各地取得的有效的调查方式方法。
1、聘请辅调员基层畜牧部门是首选
对于辅助调查员的基本要求是:既要熟悉当地的生产生活情况,又要有统计调查的责任心。从我们了解的实际情况看,聘请当地畜牧部门的责任心比较强的同志作为辅助调查员,有利于主要畜禽监测调查工作的开展,尤其是从事防疫的人员更为有利些。另外,应该加强对辅助调查员的培训和管理。
2、适当提高辅调员的劳动报酬
国家规定的“每个普查小区要聘请一名辅调员,而辅调员每月的劳动报酬不能低于50元钱”之规定只符合较为稳定的农区普查小区聘请的辅调员,但对道路依然行走不便,不能通车的新疆牧区聘请的辅调员来说,这笔劳动报酬显得微不足道。
(二)掌握好牛羊基本生产规律
1、应掌握牛羊等的基本生产规律
因为牛羊的繁育,所以二季度的牛羊增加的较多;又因为牛羊的出售,所以四季度的牛羊减少的较多。另外,养殖数量较多的单位或规模户,也就是期末存栏”几百只以上的规模户或单位,“期内减少”数的其中数“自宰”和“出售”栏一般地说也不应该为0,因为每个季度都会有因病等自然淘汰的牛羊数量的。
2、应注意牛羊等生产的稳定性
就客观情况来看,畜牧业生产一般说来,是稳定发展的,也就是说数据的变化,一般来说是相对平稳的,不至于出现大起大落的。当然,并不排除规模户、生产单位和散户的生产出现突出的发展情况。无论是规模户、生产单位还是散户,当数据出现十分明显的巨大变化的时候,就有必要对此数据进行认真核对检查,以确保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同时常注意搞好与辅助调查员的关系,要关心帮助并督查辅助调查员的工作,并与当地畜牧部门多交流,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实践经验。要保证从农户家里收集的第一手资料的准确性。
3、应因地制宜地拟定适合本地区的调查细则
各调查队根据本地区的特点(生产规律)与辅助调查员一起研究并制定合理的入户调查时点。根据调查点距离远近不同,数据取得方法不同等特点,制定最佳的调查方案,把各调查点和调查时间优化组合,保证在有限时间内最大限度取得高质量数据。
4、建立备用辅助调查员制度和双辅助调查员制度
对于辅助调查员人选不稳定的地区,可在聘用正常辅助调查员的同时联系一名同样熟悉当地畜牧生产情况的人作为备用辅助调查员。在辅助调查员离职或因其他原因无法正常工作时,可及时启用备用辅助调查员以保证工作的基本进行。对于部分调查点特别偏远,交通不便和通讯不畅地区,建议实行双辅助调查员制度,聘请两名辅助调查员同时进行入户调查,通过合理分工,节约调查时间,保证数据质量。每个季度仅增加一名辅助调查员的费用成本。即可保证该地区的数据及时准确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