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00915_3700_wap.html
2019/8/13 下午4:07:20 星期二 新疆调查微讯 国家统计局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发布>信息分析

新疆奶牛养殖情况调查报告

2010年09月15日 访问量:
引言:奶业是节粮、高效、行业关联度高的产业。奶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对于改善城乡居民膳食结构、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国民经济相关产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疆处在北纬40°~53°24′之间,处于世界奶牛带的有利位置,有大量营养价值很高、适口性很好的优质牧草,也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发展奶业具有独特的优势和良好条件。2008529,国务院《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中明确把新疆纳入全国五大乳制品工业区之一的西北乳制品工业区中。据统计,新疆奶牛数量和牛奶产量分别位居全国第二和第六位,有条件成为我国重要的奶业原料及加工业生产基地。近几年来,新疆奶牛养殖业已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的重要产业,成为新疆现代畜牧业的一大亮点。但目前奶牛养殖业仍存在养殖规模小而散、原料奶生产方式落后、奶农组织化程度低、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及政策支持力度还不够等问题。因此,研究新疆奶牛养殖现状,剖析存在的问题,对于提高新疆奶牛养殖水平、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政府制定扶持奶牛养殖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以及加强乳制品企业与奶农的利益联系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一、调查资料来源和方法说明
(一)问卷设计和调查方法
2008810月,国家统计局新疆调查总队对新疆14个地州市、南北疆48个奶牛养殖县(市)的1500户奶牛养殖户进行了问卷调查,采用整群随机抽样办法和入户调查的方式,选择不同规模的奶牛养殖户进行调查,剔除不规则填写和漏填等无效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322份,问卷回收率为88.1 %
(二)被调查奶牛养殖户的群体结构分析
1322户被调查奶牛养殖户中,男性占90.7%,女性占9.3%;年龄构成比例为:16岁以下占0.5%1620岁占0.8%2130岁占6.7%3140岁占22.4%4150岁占33.3%5160岁占23.9%60岁以上占12.4%;民族构成比例为:汉族31.1%,维吾尔族40.3%,回族18.0%,哈萨克族6.7%,蒙古族1.1%,其他民族2.8%;文化程度比例为:初中及以下占81.7%,高中及中专占15.3%,大专占2.6%,本科占0.3%,研究生及以上占0.1%;从事奶牛养殖时间比例为:≤6个月占2.9%6-12月占7.9%12-18个月占4.7%18-24个月占7.6%24-36个月占8.3%,≥36个月占68.6%;家庭人口数比例为:1人占0.5%2人占5.3%3人占14.8%4人占27.5%5人以上占51.9%;养殖规模结构为:散养户(奶牛养殖头数≤10头)占77.9%,小规模户(11-50头)占17.5%,中规模户(51-500头)占3 .9%,大规模户(>500头)占0.7%
二、新疆奶牛养殖现状分析
(一)奶牛养殖户多数在养殖奶牛前从事农业,且养殖奶牛的同时还兼营种植业
调查显示,88.9%的奶牛养殖户在养殖奶牛前从事农业,其中散养户、小规模户、中规模户和大规模户这一比例分别为92.2%80.8%65.4%66.7%,规模越小,养殖奶牛前从事农业的比例越高。84.8%的被调查者从事奶牛养殖业的同时兼营种植业,其中散养户、小规模户、中规模户和大规模户分别为88%79.1%55.8%33.3%,规模越大,养殖的专业化程度越高,兼营种植业的比重越低。
关于就现有规模节约养殖成本的最好方法,51.4%的养殖户认为应该与种植业结合,31.8%的养殖户认为应该自己养殖,16.8%的养殖户认为应该自己配料。对于目前农业秸秆等农副产品的利用有无潜力可挖,23.8%的养殖户认为大有潜力,53.6%的养殖户认为还有潜力,只有22.6%的养殖户认为没有潜力可挖。以上表明,奶牛养殖业与种植业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养殖户家庭收入构成分析,养牛收入平均占家庭总收入的47.6%,种植业收入占44.5%,外出打工收入占4.5%,其它收入占3.4%73.4%的奶牛养殖户家庭年收入在1.5万元以上。
(二)饲养技术日趋科学,养殖户对奶牛养殖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较高
从饲养技术分析,规模越大,采用人工授精、机器挤奶和全混日粮饲喂(TMR)技术的比例越高。其中85.7%的散养户、78.2%的小规模户、88.2%的中规模户和100%的大规模户均采用人工授精方式实施奶牛交配,规模越大,人工授精比例越高。71.2%的中规模户和100%的大规模户采用机器挤奶方式,规模越大,采用机器挤奶的比例越高。分别有64.5%61.1%73.1%88.9%的散养户、小规模户、中规模户和大规模户采用全混合日粮饲喂技术。
养殖户对奶牛养殖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较高,且养殖规模越大,认知程度越高。73.6%的养殖户认为奶牛品种保持一致化很有必要,75.7%的养殖户表示对奶牛养殖的防疫免疫知识比较清楚,79.2%的养殖户认为目前牲畜品种改良工作得到加强,85.4%的养殖户认为当前奶牛疫病的防疫检疫措施比较严格, 85.6%的养殖户表示知道奶牛用药后不能挤奶的常识,95.7%的养殖户表示愿意配合有关部门进行良种登记生产性能测定工作。
调查显示,62.3%养殖户表示愿意自己出钱参加短期养殖培训班;而养殖户最希望得到的技术培训是饲养管理,占被调查养殖户的48.5%;其次是疫病防治占31.8%,饲草料加工占10.6%,标准化圈舍占7.6%,其它方面占1.5%
(三)多数养殖户有意改善生产条件,认为规模化养殖是提高效益的最有效手段
调查显示,在养殖生产过程中,最需要改善的养殖生产条件依次为:增加草料地面积(44.1%)、提供养殖用地(28.8%)、改造棚圈(18.5%)、添置加工机械(6.1%)和其他(2.5%),其中40.4%的散养户、55.1%的小规模户、59.6%的中规模户和88.9%的大规模户都认为增加草料地面积是最需要改善的养殖生产条件,且规模越大,要求也越为迫切。
                    表1 不同规模养殖户最需要改善的生产条件              单位:%
养殖生产条件
综合
散养户
小规模户
中规模户
大规模户
增加草料地面积
44.1
40.4
55.1
59.6
88.9
提供养殖用地
28.8
30.7
22.2
25.0
0
改造棚圈
18.5
20.1
14.1
7.7
11.1
添置加工机械
6.1
6.0
6.9
5.8
0
其他
2.5
2.8
1.7
1.9
0
关于如何提高生产环节在整个畜牧产业链中的效益的最有效手段,43.4%的养殖户认为应该实行规模化养殖,28.0%的养殖户认为应该建立企农利益连接机制,14.9%的养殖户认为应该加强和改善政府的宏观调控,13.7%的养殖户认为应该提高奶农的组织化程度。
(四)奶牛养殖户愿意加入各种合作经济组织,迫切希望得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
调查显示,乳品加工企业带动型是奶牛养殖户最希望加入的合作经济组织,分别占散养户、小规模户、中规模户和大规模户的18.5%26.5%40.4%55.6%,养殖规模越大,比例越高;其次为政府牵头型,分别占散养户、小规模户、中规模户和大规模户的15.6%17.1%11.5%11.1%11%左右的养殖户愿意加入能人牵头型、村支部加协会和农业服务部门领办型;5.5%的养殖户愿意加入股份制合作型;但是仍然有23.9%的养殖户不愿参加任何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愿意自己干,尤其是散养户。
             表2 不同规模养殖户对加入合作经济组织类型的意愿             单位:%
合作经济组织类型
综合
散养户
小规模户
中规模户
大规模户
股份制合作型
5.6
5.2
6.8
5.8
11.1
能人牵头型
11.6
11.9
11.1
9.6
0
农业服务部门领办型
11.2
12.3
9.0
1.9
0
乳品加工企业带动型
21.0
18.5
26.5
40.4
55.6
政府牵头型
15.7
15.7
17.1
11.5
11.1
村支部加协会
11.0
10.9
12.4
7.7
0
不愿参加(自己干)
23.9
25.5
17.1
23.1
22.2
53.8%的养殖户表示愿意入驻政府划定的养殖小区,而且养殖规模越大,比例越高;32.8%的养殖户表示看看再说,6.2%的养殖户表示此项规划尚未推广,只有7.2%的养殖户表示不愿意。50.2%的养殖户认为有必要由政府或企业出资建立统一的挤奶场所,而且养殖规模越大,这一愿望越强烈。56.5%的养殖户认为政府能够协调好乳品加工企业和养殖户的利益关系。65.7%的养殖户认为有必要全面开展畜牧业生产保险。75.2%的养殖户认为有必要单独成立针对畜牧养殖业的金融服务部门。86.3%养殖户认为政府应该建立原料奶最低保护价格。
三、目前新疆奶牛养殖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良种奶牛比例小,奶牛养殖以散养为主
“好牛才有好奶,好奶才有好产品”。良种奶牛不足是制约新疆原料奶生产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调查显示,产奶性能最好的纯种荷斯坦牛仅占被调查养殖户的9.9%,我国唯一的纯乳用品种牛—中国荷斯坦牛占40.6%,乳肉或肉乳兼用型牛如西门塔尔牛、新疆褐牛各占18.7%5.1%,其它杂交改良牛占10.5%,土种牛占8.0%,其它品种占7.2%;究其原因,是奶牛良种繁育和推广体系不健全,机制不完善,导致奶牛品种繁杂。
                      表3 不同规模养殖户奶牛饲养品种结构                单位:%
奶牛品种
综合
散养户
小规模户
中规模户
大规模户
纯种荷斯坦牛
9.9
7.3
15.8
25.0
66.7
中国荷斯坦牛
40.6
38.7
47.0
53.9
22.2
新疆褐牛
5.1
5.3
5.6
0
0
西门塔尔牛
18.7
22.0
7.7
5.8
0
其它杂交改良牛
10.5
11.2
9.0
5.8
0
土种牛
8.0
7.5
11.5
3.8
0
其他
7.2
8.0
3.4
5.7
11.1
奶牛养殖方式主要以农户小规模散养为主,据统计,2007年新疆奶户总数45万户,平均养殖规模为5头;拥有规模奶牛场(小区)410个,规模化养殖比例仅为6%。同时,广大农户家庭的小规模分散饲养模式,人牛混居,饲养环境差,管理粗放,导致原料奶生产水平低;调查显示,87.0%的散养户、62.4%的小规模户采用手工挤奶方式,使原料奶的品质达不到国家标准,而且难以杜绝掺假现象。
(二)奶牛养殖面临较多的生产困难,尤其是缺乏饲草料供应和稳定的牛奶销售渠道
调查显示,在目前的生产过程中,养殖户遇到的较大困难依次为:饲草料供应不足、牛奶销售渠道不畅、缺乏养殖技术、良种奶牛获得较难和生产用水、用电等,分别占所调查养殖户的63.7%54.7%52.9%26.4%12.7%(可多选),而且养殖规模越大,问题越突出。对于是否认为草料购置比较困难,58.5%的养殖户认为困难,尤其是大中规模户更加困难。
                      表4 不同规模养殖户的养殖生产困难                单位:%
养殖生产困难
综合
散养户
小规模户
中规模户
大规模户
饲草料供应
63.7
61.4
70.8
71.2
100.0
养殖技术
52.9
54.5
45.1
51.9
77.8
牛奶销售渠道
54.7
53.9
58.8
51.9
55.6
良种奶牛难获得
26.4
26.5
24.9
32.7
11.1
生产用水、用电
12.7
12.0
15.0
17.3
11.1
其他
8.6
8.8
8.2
7.7
11.1
不同规模养殖户的牛奶销售渠道差异很大,养殖规模越小,销售渠道越不稳定,市场风险越大。其中散养户的牛奶销售方式主要为自己零售,占被调查散养户的43.9%,使奶牛养殖中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十分突出,其次是29.0%交给售奶站,14.5%经纪人、商贩代销,6.9%企业定期上门收取;小规模户的牛奶主要交由售奶站销售,占被调查的小规模户中的41.5%,其次是20.9%企业定期上门收取,19.2%自己零售,12.0%经纪人、商贩代销;中规模户的牛奶主要由企业定期上门收取,占被调查中规模户的46.2%,其次是28.8%交由售奶站销售,13.5%经纪人、商贩代销,自己零售占11.5%大规模户的牛奶主要由企业定期上门收取,占被调查大规模户的88.9%,其余11.1%交给售奶站。
                    表5 不同规模养殖户的牛奶销售方式比较                 单位:%
销售方式
综合
散养户
小规模户
中规模户
大规模户
给售奶站
31.1
29.0
41.5
28.8
11.1
企业定期上门收取
11.4
6.9
20.9
46.2
88.9
经纪人、商贩代销
13.9
14.5
12.0
13.5
0
自己零售
38.1
43.9
19.2
11.5
0
其他
5.5
5.7
6.4
0
0
(三)奶农的组织化程度低,企农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
奶农的组织化程度低,缺少自己的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调查显示,75.9%的养殖户没有加入专业养殖协会,其中散养户、小规模户、中规模户和大规模户其比例分别为80.0%67.4%53.9%33.3%,而且养殖规模越小,组织化程度越低。
企农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绝大多数奶牛养殖户没有与加工企业建立牢固而稳定的契约关系,两者之间的利益矛盾频繁发生,由于实力不对称,奶户总是处于劣势;即便有联系也仅仅停留在简单的买卖关系上,短期行为严重,致使原料奶价格极不稳定。调查显示,86.1%的养殖户没有与乳品加工企业签订牛奶购销合同,从不同养殖规模分析,养殖规模越小,与企业的定期合作越少,尤其是90.3%的散养户没有与乳品加工企业签订牛奶购销合同;但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养殖户与企业的定期合作关系趋向紧密,如88.9%的大规模户与乳品加工企业签订了稳定的购销合同。85.9%的养殖户表示没有享受乳品加工企业提供的技术服务。
(四)奶牛养殖缺乏完善的政策支持和保护体系,尤其是贷款难度大和获取信息渠道单一
近几年来,特别是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后,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奶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促进了奶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但是,在养殖业融资贷款、实行牛奶最低保护价、开展奶牛保险、实施乳制品政府收购储备制度等方面,仍然缺乏系统配套的政策支持体系。调查显示,仅有24.1%的养殖户表示享受到国家和自治区有关奶牛养殖的财政补贴,且养殖规模越小,享受财政补贴的比例越低。其次是养殖业贷款难度较大,分别有82.8%的散养户、79.0%的小规模户、86.5%的中规模户和44.4%的大规模户认为贷款相对困难或十分困难,且养殖规模越小,争取贷款难度越大。
养殖户获取畜产品市场信息及养殖知识的途径亟待规范和统一。调查显示,不同规模养殖户获取畜产品价格信息及发展预测的途径均以交易市场居多,占被调查户的64.0%;分养殖规模看,分别有66.9%的散养户54.9%的小规模户50.0%的中规模户44.4%的大规模户表示通过交易市场获取畜产品价格信息及发展预测;其它途径分别是通过经纪人、商贩介绍的占18.0%,依靠广播电视等媒体介绍的占7.7%,通过政府相关部门和奶业协会获取畜产品价格信息的分别仅占5.9%4.4%
63.8%的养殖户表示没有接受过奶牛养殖的技术培训,其中散养户、小规模户、中规模户这一比例分别为66.4%58.1%46.2%。尤其是中小规模养殖户获取养殖知识的途径都以自己摸索为主,分别占散养户、小规模户及中规模户的45.5%47.4%34.6%;通过短期培训获得养殖知识的比例分别仅占散养户、小规模户及中规模户的10.7%10.3%17.3%;而大规模养殖户主要通过短期培训获取养殖知识,占大规模养殖户的44.4%;通过同行互相交流来获取养殖知识的散养户和小规模户分别占20.3%14.5%;通过科普读物获取养殖知识的中规模户和大规模户分别占25.0%22.2%;通过广播电视获得养殖知识的比例分别占散养户、小规模户及中规模户的11.1%12.0%9.6%;不同规模养殖户通过乳品加工企业的帮助来获取养殖知识的比例都比较低。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奶牛养殖业与种植业的关系密切。多数奶牛养殖户在养殖奶牛前从事农业,且养殖奶牛的同时还兼营种植业,而且养殖规模越小,兼营种植业的比例越高;充分表明,要加快奶业发展,离不开种植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2、奶牛养殖规模的大小决定着养殖水平的高低。奶牛养殖规模越大,养殖奶牛的良种比例越高,养殖技术越先进,生产水平越高,与企业的定期合作关系越为紧密,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越强,越容易享受到国家和自治区相关政策的扶持。
3、新疆奶牛养殖以农户散养为主,散养户及小规模户面临的困难主要有:良种奶牛比例小,生产方式落后(包括饲喂方式、繁殖技术、挤奶方式),饲草料供应不足,牛奶销售渠道不稳定,奶农的组织化程度低,企农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缺乏完善的政策支持和保护体系。
4、奶业是一个风险较高的产业,在我国又是弱势产业。当前,多数养殖户有意改善生产条件,比较认同规模化养殖这一发展方向,普遍愿意加入各种合作经济组织,迫切希望在奶牛养殖补贴、饲养技术培训、原料奶最低保护价、奶牛生产保险、金融贷款服务、市场信息获取等方面得到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
(二)建议
1、加强奶源基地建设,夯实奶业发展基础
1)推行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奶牛饲养向优势区域集中,实现奶牛养殖基地化,奶牛饲养集约化、小区化、机械化,生产方式机械化、自动化、科技化,生鲜牛奶优质化、有机化、无害化,真正使奶牛养殖小区或基地成为乳制品企业的“第一车间”。(2)加快品种改良,实现奶牛品种良种化,进一步完善奶畜育种、繁育和推广体系,优先在奶牛养殖小区和规模奶牛场开展奶牛生产性能测定、良种登记和公牛后裔测定等基础性工作;规范良种引进,加大财政支持力度。(3)大力发展饲料生产,改善饲料品种结构,扩大饲料玉米、饲用甜菜、苜蓿的种植面积,提高饲草料保障能力。(4)加强草业建设,保护天然草场,实行休牧还草,恢复草原植被,稳定新疆草原畜牧业的基础地位。(5)加强疫病防治,防范奶业风险。(6)重视环境保护,以养殖基地无污染、环保化为重点,搞好农牧、林牧、渔牧、牧果等有机结合,进行厩肥还田,发展循环经济。
2、建立奶农和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1)提高奶农的组织化程度,增加财政补贴,扶持建立奶农合作社、奶业协会和专业服务组织,为奶牛养殖户提供饲养管理技术、育种繁殖、疫病防治、鲜奶销售、机械维修等全方位的服务,使之成为联结奶农与乳制品加工企业之间的纽带。(2)依托牛奶优势产业带,大力扶持发展乳品加工龙头企业,尽快做大做强,引导龙头企业发挥带动牛奶生产、优化奶业结构、开拓奶业市场、运用奶业科技的作用,密切与奶农的关系。(3)建立健全奶农与乳品加工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采用“企业+奶农合作社+农户”、“企业+奶牛养殖小区(奶站)+农户”、“企业+奶农协会+农户”等形式,通过订立稳定的合同或契约,使龙头企业与奶农的经济利益联结在一起,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一体化关系,实现奶业的产业化经营。
3、加强政策倾斜和投入力度,为奶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1)加大对奶牛养殖业的投入,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务院扶持奶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大对本地区奶业生产能力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积极落实养殖小区和适度规模养殖场建设用地、用水、用电的相关政策,支持养殖户、养殖小区和适度规模养殖场的沼气建设,强化金融机构对奶牛养殖户的信贷支持,增加对奶牛养殖户(场)中长期优惠贷款和小额贷款,为奶农提供及时周到的金融服务。(2)扶持建立奶牛保险制度,探索和建立奶牛政策性保险和商业保险,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3)加强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进一步规范奶业生产行为。(4)以产业化为主线,重视和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搞好行业自律。(5)严格市场监管,积极建立原料奶质量第三方检测制度,规范原料奶购销秩序。
 
 
 
主要参考文献:
张伟:“中国奶牛养殖业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黄继根:“简述我国奶业生产发展格局”[J]《中国乳业》2007年增刊。
谭向勇、曹暕、周俊玲:《中国奶业经济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中国奶业协会刘成果等:《中国奶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
钱智:《在自治区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J],《新疆畜牧业》2008年第4期。

Copyright © 2018 -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统计局新疆调查总队 电话:0991-2691243 传真:0991-2691243

地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新华南路379号键龙大厦22层     邮编:830001 新ICP备 06003784号-5 网站标识码:bm36000031 新公网安备 65010202001078号